青茶的品種眾多,大多數帶有天然花香味。主要品種有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叢、臺灣烏龍。
性味:味甘、苦,性涼至溫(視發酵及焙火程度而定)。
歸經:歸心、胃、肝、脾、肺經。
青茶的發酵及焙火程度不同,其茶性亦會有所差異。發酵程度較低,輕焙火者,茶性偏涼;發酵程度較高,焙火較重者,茶性由平性至偏溫。
青茶的功效如下:
一、提神醒腦
青茶能提神醒腦,用于精神困倦、頭昏腦漲、昏昏欲睡。
南宋趙希鵠《調燮類編》云:“少飲則醒神思……晚茶令人不寐,有心事者忌之。”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稱茶能“清神少睡”。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亦提到茶能“醒睡”。青茶的天然花果香味能令人精神振奮、心曠神怡,提神醒腦功效較佳。
清代醫藥書籍記載茶葉提神醒腦的功效頗多,如姚瀾的《本草分經》記載茶能“醒昏睡,能清神”;黃凱鈞的《藥籠小品》認為茶能“醒昏睡”;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認為茶“多服少睡”;王士雄的《歸硯錄》認為茶能“清神醒睡”;汪讱庵的《本草易讀》認為茶能“醒眠睡”;張秉成的《本草便讀》也記載茶“令人少睡”。
養生書典及方志書籍亦載有茶醒睡的功能,如陳眉公的《致富奇書廣集》記載茶“令人少睡有力,悅志”,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記載茶“使人不睡。”
二、解郁悅志
自古以來,不少醫書記載茶能解郁,使人心情放松,因此茶療亦成為治療情緒病的良好方法。
漢代托名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食治》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亦有茶能“悅志”的記載。
清代張璐的《本經逢原》指出茶能“開郁利氣”,使人“有力悅志”。自古以來,中國不少文人雅士以飲茶為樂,亦在詩文中看出茶飲對他們情志上的影響。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到品嘗武夷茶:“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汪士慎的《武夷三味》載:“初嘗香味烈,再啜有余清。煩熱胸中遣,涼芳舌上生。嚴如對廉介,肅若見傾城。記此擎甌處,藤花落檻輕。”青茶的天然花果香味除能益思維、清心神外,亦有破煩惱、蕩憂栗的功效,故在眾多茶品中,青茶治療情志疾病的效果尤佳。
三、去膩消食
青茶能去膩消食,用治過食肥厚,食滯腸胃,脹悶作痛,噯氣呃逆。
北宋蘇軾的《東坡雜記》稱茶能“去膩”。南宋趙希鵠的《調燮類編》亦載茶“能止渴消食”。
元代吳瑞的《日用本草》稱茶可“解膩”。明代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記載茶能“下氣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氣下火降,而兼滌除腸胃,則食自消矣”。
清代曹庭棟的《老老恒言》稱茶“飯后飲之,可解肥濃”;張英的《飯有十二合說》認為茶“解葷腥”;嚴西亭的《得配本草》認為茶能“去油膩”“降火消痰”;張秉成的《本草便讀》認為茶“能清心而入胃,滌垢除煩,可消食以行痰……能蠲除上焦郁熱垢膩,除痰化食”。
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對不同的茶品有深刻的研究,其中“武夷茶……最消食下氣”;江涵暾《筆花醫鏡》認為一些中藥有涼脾之功,把武夷茶與其他中藥如大黃、黃芩、栝蔞霜、黃柏等,稱為涼脾猛將;凌奐的《本草害利》亦認為茶能“下氣消食,去痰熱”,而“武夷茶,消食偏長,飲之宜熱”。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評價武夷青茶,“性溫,不傷胃,凡茶澼停飲者宜之”;陸廷燦《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說》,指出武夷山有三味茶,“相傳能解醒消脹”。清末民初,蔣希召在《蔣叔南游記》第一集中記載:“武夷之茶,性溫味濃,極其消食。”
由上可見,無論是醫家用藥經驗還是民間用茶經驗,對武夷青茶的消食功能都有很高的評價。
四、生津止渴
青茶能生津止渴,用治汗出過多,津液不足,口干舌燥。
南宋趙希鵠的《調燮類編》稱茶能“止渴消食”;明代龔廷賢的《壽世保元》認為茶有“熱渴能濟”的功效。清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凌奐的《本草害利》都記載了茶能“除煩渴”;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認為茶能“止渴生津液”;汪讱庵的《本草易讀》載茶能“止燥渴”;姚瀾的《本草分經》認為茶“并能消暑”。
青茶的性味雖然沒有綠茶、白茶寒涼,但其亦有良好的生津止渴功效。
五、去脂
青茶有良好的去脂作用,其治療肥胖癥的功能亦為現代醫學界所重視。
南宋趙希鵠《調燮類編》記載“空心茶去人脂”;元代賈銘的《飲食須知》、清代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都認為茶有“久飲令人瘦,去人脂”的功效;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茶能“去人脂”;費伯雄的《食鑒本草》稱茶“多飲去人脂”;黃宮繡的《本草求真》、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稱茶“久服瘦人”。曹庭棟的《老老恒言》主張飯后飲茶,因“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蕩滌精液居耳……惟飯后飲之,可解肥濃”。
六、止瀉治痢
青茶有止瀉治痢的功效。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治休息痢:救生苦海……烏梅肉、武夷茶、干姜,為丸服。”說明青茶有治痢的藥用功能。清代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說茶能“止赤白痢”;汪讱庵的《本草易讀》記載“熱毒下痢赤白,好茶一斤,炙,搗末煎服”;顧靖遠的《顧松園醫鏡》記載茶“治便血熱毒,下痢(赤白)亦用之”。
在青茶的制茶方法發明以前,中國已用綠茶來治痢,由于綠茶的寒性較重,對于一些寒證痢疾,一般以生姜、干姜相配伍。青茶有止瀉治痢的功效,而其寒熱之性,又可以通過控制發酵、烘焙的程度加以控制,因此,適合治療寒證痢疾,不需加上其他中藥,亦可達到祛寒止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