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白茶起源問題,以往大家普遍認可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以福鼎1796年創制銀針作為白茶起源標志的說法,但近年來茶學界對此一直有爭議,福建農林大學孫威江教授歸納為“遠古說、唐朝說、明朝說、清朝說”。近期,本人仔細觀照福鼎、政和兩地有關白茶始創過程的記載,從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著手,試圖從中國茶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尋找線索,揭示白茶起源之謎。
白茶是中國六大類茶之一,但茶分六人類卻是現代的事。因此,我們認定一種茶是不是白茶,不應該看它叫不叫白茶,而應該看它是否符合白茶的定義,即采用“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方法制成的茶。
陸羽《茶經》據“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得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的結論,告訴我們茶起源于遠古。無獨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區也流傳一個相類似的神話傳說:說堯時有一老母(另一說是堯帝的母親),居才山(今太姥山)種藍,見山下麻疹流行,便教鄉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動上蒼,羽化成仙,后人尊其為“太姥娘娘”,并向她學習種茶。剝去此傳說的神話外殼,結合現實中的證據,不難發現該傳說其實是承載著太姥山先民遠古時代就識茶用茶的信息。
一一福鼎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址34處,其中太姥山周邊的秦嶼、店下、白琳、點頭等鄉鎮就有16處,說明太姥山區域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古人類活動,后人也考證出太姥娘娘其實就是神話了的母系氏族時期閩越地區古人類集群的代表性人物,《八閩通志》還稱“太武(太姥)夫人者,閩中未有生人時,其神始拓土以居民”。
——1957年福建茶樹良種普查時,便發現太姥山區有野生古茶樹群落的存在,而且著名的綠雪芽野生古茶樹恰恰生長在傳說中太姥娘娘修煉的道場鴻雪洞附近,福鼎白茶的原材料同時也是國優茶樹良種華茶一號、華茶二號的福鼎人白茶、福鼎人毫茶,就是從太姥山中移植出去的;
——太姥山區民眾自古就有將“茶針”曬干或烘干收藏,用于治療麻疹、牙疼、水土不服等疾病的民間驗方,進一步說明茶最初是作為藥用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遠古時代,以太姥娘娘為代表的閩越先民同以炎帝神農為代表中原古人類一樣,已經發現茶并懂得用茶治病。
后來,古人又驚喜地發現,茶“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令人有力,悅志”,于是茶這“南方之嘉木”、“草木之仙骨”除了作為藥用外,還成為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供奉品、帝王貴胄享受的奢侈品、道士僧人修煉的必備品。這些都需要茶的干葉,因為茶的鮮葉不易得、不常得,于是古代先民便開始有意識地將鮮茶曬干保存,以備不時之需。此時應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周朝,因為周武王就專設了二十四名茶官“掌以時聚茶”。這種保存茶葉的方式,茶學一代宗師陳椽教授認為“如現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湖南農業人學楊文輝教授也認為“與現今的白茶制法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屬于白茶制法的范疇”,并推斷出“中國茶葉生產史上的最早發明是白茶”。古人這種以曬干方式制成的茶,我們不妨稱為“古白茶”。
這種古白茶不但福鼎太姥山區有,而且也出現在四川鎣華山區,當地稱作“紅白茶”。耐人尋味的是,鎣華山與中國茶業發祥地蒙頂山離得很近!
如果說,白茶誕生于遠古,那為什么之后又會銷聲匿跡了呢?我們知道,隨著茶種植面積擴大和制茶工藝創新,從兩晉南北朝起,茶便褪下了它的神秘面紗,逐步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雖唐朝時“曬干葉茶”(即古白茶)還與“蒸青團茶”并存了一段時間,但樸實無華的“曬干葉茶”著實讓食不厭精、追求色香味形俱全的國人產生了審美疲勞,便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綠茶和后來陸續創制的其他茶,這個過程大家都很清楚。與此同時,中國的茶文化也開始盛行,文人雅士們忙著記錄各種新茶的風光事,偏偏忽略了已不入主流的古白茶,便留下了有關它的典籍微乎其微的遺憾。還好,古白茶并未完全消亡,至少在一定范圍內頑強生存著。明朝的田藝蘅喝過古白茶之后,就忍不住在《煮泉小品》中贊道:“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生曬茶淪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