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發(fā)展過程中,一片葉子沉淀了下來,歷久彌新,愈陳愈香。縱觀歷史的長河,茶葉與中華民族有著解不開的因緣,它滲透進了人們的生活和文化發(fā)展;千年的風風雨雨,歷經(jīng)盛世,走過戰(zhàn)爭,供養(yǎng)彌勒,解人乏困。
我們常常這樣說,中華的茶葉有著我們這個民族特點,那就是包容,如水一般無孔不入的包容和善良,這種包容,橫跨了種族,翻過了屏障,走向世界,展示我們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風采。古人有云: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文人七件事,其實還有出門七件事,那就是茶米油鹽醬醋茶。
細心的人可以發(fā)現(xiàn),茶出現(xiàn)了兩次,它既可以陽春白雪、醒神益思,輔文人詩畫;亦可下里巴人,走進尋常百姓家。這時,我們方知,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毀滅和戰(zhàn)爭,而是包容。所以,不要比誰更怕誰,而要去看看誰更愛誰,就讓我們懷著正心正念,一同進入茶的世界。
說到茶的歷史,我們先要了解,茶在古代的應用,進而明白我們現(xiàn)在喝茶的這種方式是如何形成的。追朔到神農嘗百草,所謂“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茶)解之。”神農嘗百草固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是某些部分,還是可以提供一定的佐證。《本草綱目》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中也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所以我們可知,茶葉最早的作用,其實是藥用。而之后,在南北朝時期所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探知,當時的茶飲食同器,再斟酌唐代儲光羲的《吃茗粥作》: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再到我們現(xiàn)在這種飲茶的習慣中間,是經(jīng)歷了一個食用的過程。而這種過程,在現(xiàn)代也有所保留,就比如說我們的客家擂茶和龍井蝦仁等。最后經(jīng)歷了唐宋元,明代廢除團茶,開始制作散茶,茶葉的應用才慢慢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泡茶法。總結來說,茶葉的應用是一個從藥用——食用——飲用的過程。
當然,也存在不同說法,有的老教授認為,是先食用再藥用,理由是,這個東西你只有先去吃了,才能知道它用什么功效,然后才能用作藥用,這個說法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這里我們不過多糾結,但我個人可能更偏向第一種說法。
說完了茶的應用,接下來我們真正走進飲茶的發(fā)展歷史,了解茶在每個朝代的飲用方式。沒有所謂的很久很久以前,因為太早之前沒有學習的必要性。有人說唐代是所有的法定下來的時代,茶也是如此。我們以唐代為分界點,唐代之后細致研究,唐代之前,我們統(tǒng)稱為唐前,上文也曾提到,南北朝時期,他們的飲食同器,考古學家也曾發(fā)現(xiàn)過南北朝時期的食器中出現(xiàn)茶葉的殘留成分。據(jù)史料記載,在鍋里加入適當?shù)恼{味品進行調味,當時人們,更樂意把茶葉放在鍋里煮,煮成粥或湯,我們統(tǒng)稱為煮茶法。
而到了唐代,國力強盛,萬國來朝,百姓們的生活逐漸富足,國家安定和諧,人們才有精力和閑情去研究必備生活之外的事,這也為茶葉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發(fā)展的不只是茶葉制作工藝;在茶理論體系的建立上,大唐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世界第一部茶葉全書——《茶經(jīng)》便是在唐代問世,全面的從茶的制作、歷史、飲用方式、茶器、產(chǎn)地等多方面去探究茶;早了日本“茶經(jīng)”榮西禪師的《吃茶養(yǎng)生記》三百多年,早了美國威廉的《茶葉全書》一千多年;你可以不記住唐代的飲茶方式,但你一定要記住這本書的名字,和它的作者,就是被后世奉為茶圣的——陸羽。他的事跡我們有時間會專門拉出一篇來給大家做細致講解,當然也包括良馬千匹換《茶經(jīng)》的傳奇故事。
在《茶經(jīng)》當中,陸羽所提倡的飲茶方式是煎茶法,也寫到水有三沸,在不同的沸度上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魚眼蟹眼,騰波鼓浪,即使放到現(xiàn)在,對我們泡茶煮水,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打個比方來說,我們在煮直接可以飲用的泉水時,現(xiàn)代電水壺直接把水煮沸,其實這時的水就已經(jīng)老了,而有說法在二沸—三沸之間的泉水,用來飲用和泡茶最佳。唐代的煎茶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成體系的茶道形式,不同于日本的煎茶,日本煎茶道則是對明代瀹泡法的一種日本化改進。
到了宋代,宋朝子弟風雅愛玩的特點,使得茶葉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如果說茶葉興于唐代,那么它一定盛于宋代,畢竟當時的文人皇帝宋徽宗趙佶也好這口。大家其實可以這么想,任何朝代都是統(tǒng)治者喜歡什么,那什么就會得到空前發(fā)展。宋代的茶葉制作細致程度可謂登峰造極,上貢的茶叫做龍團鳳餅,工藝極其繁瑣,其中有一款宋徽宗的摯愛,叫做小龍團茶,蘇軾把它比作天上之月(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歐陽修得此,如獲至寶。
宋代人飲茶的方式非常特殊,叫做點茶,他們不喝茶湯,而是把茶葉磨成很細的末,在茶盞中,加入熱水后用茶筅經(jīng)行快速的擊打,從而產(chǎn)生厚厚的沫渤,人們品嘗沫渤的細膩而不去喝茶湯。宋代人點茶還玩出了很多的新花樣,最早的斗茶就是在宋代誕生的,人們點茶湯,來評比誰的沫渤更白,更細膩持久,誰的茶味道更佳。但即使是如此愛茶的宋朝,茶也并沒有普及開來,依舊也只有達官貴族和富人才能享用。
真正使得茶葉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我們也能喝到今天這盞茶湯的,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他就是大明帝國的締造者——朱元璋。乞丐的出身,使得他比任何人都了解百姓的疾苦,龍團鳳餅的制作非常勞民傷財,于是,朱元璋下令“廢團制散”,這時的茶也就類似于我們今天喝到的了。
散茶的提倡,使得制茶工藝得到極大提升,現(xiàn)有的六大茶類,在明朝統(tǒng)治期間,就已經(jīng)成型了五類,泡茶方式,也由宋代的點茶,演化為更適合散茶的“瀹泡法”,類似于現(xiàn)在的沖泡法,在茶器上,大名鼎鼎的紫砂壺,就是在明代創(chuàng)制。明代紫砂壺被世人評有四大名家,這便是“董瀚、趙梁、時鵬、元暢”,敲個重點,這個茶藝師可能會考哦。至于清代,我們不做過多論述,只需要明白,六大茶類在清代齊全,現(xiàn)代功夫泡的雛形也是在清代形成即可。
茶葉的應用方式,古人從最早的作為寒性的藥物使用,到食用,最后才是飲用。而每個朝代飲茶的流變則是唐前的煮茶法、唐代的煎茶法(最早的茶道形式)、宋代的點茶法、明代的瀹泡法和清代的功夫泡。一杯茶,穿越千年,來到我們的面前,故我們更應該,加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