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的時候,門前的街市上必是人山人海,此時,各行各業(yè)的商販們可樂翻了。不過,由于往來的市民多是信徒,商販們在出售的商品上頗有講究。單指飲食一脈,必然是主推各式素食套餐:和菜餅、宿蒸餅、蒸梨棗、菜面、瓜齏、蘿卜……
倘若吃慣了各類蔬菜、瓜果,那可以去餅店門前碰一碰運氣,他們家總是能給食客帶來驚喜。踏進店門后,琳瑯滿目的商品名目讓人有些目不暇接,像蒸餅、糖餅,裝合引盤、門油、菊花、焦、側(cè)厚、油癕、髓餅、新樣滿麻之類看上去便讓人食欲大開,這不經(jīng)意的一眼很容易就讓食客糾結(jié)起怎么吃、吃什么的困擾中去了。
汴京是宋朝的美食之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味佳肴,做餅師傅要想在這兒站穩(wěn)腳步,除了一手精湛的手藝外,還需要經(jīng)營出“特色”。
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這兩家做餅行業(yè)的大哥大便深諳此道,首先店牌要夠響亮:“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胡餅店”、“得勝橋鄭家油餅店”。
其次,店里的大餅種類要夠豐富、規(guī)模要足夠大,最好能夠滿足不同食客的口感需求。因此,這兩家便直接準備了五十個爐子,用來制作各種類型的大餅……
從汴梁城中餅店的規(guī)模便可以看出,在唐宋時期,大餅是一種網(wǎng)紅美食,它是王公貴族和普通老百姓都普遍熱愛的一種食物。
一、大餅發(fā)展史: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追溯起國人對餅食的熱愛,那可由來已久,秦漢時期關中一帶便已經(jīng)流行起吃面餅的習俗了。
只不過,當時的人們對于這種面粉制成的食品,還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在別的地域,“餅”還有諸如飥、餦、餛一類的別稱。
餅是古代麥子加工技術和面粉發(fā)酵技術發(fā)展成熟的產(chǎn)物,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大餅,和胡餅的傳入有關。
《釋名》記載:餅,并也,溲麥使合并也。胡餅,作之大漫汗,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釋名》中所提及的胡餅,類似于我們平時吃的芝麻餅,古人將用面粉制成的餅烤制好后,在上面再撒點芝麻,這種餅吃起來又香又脆,還帶著一股麥子的清香和芝麻香,味道格外誘人。
當年漢宣帝和漢靈帝,便是胡餅的愛好者。
《漢書》記載:宣帝微時,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售,亦以自怪。
《續(xù)漢書》上面又提到,由于漢靈帝喜歡吃餅的緣故,還連帶著讓一眾王公貴族們,也喜歡上了吃餅。
胡餅的傳入,豐富了國人的餐桌,也激起了美食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們從胡餅中吸取了經(jīng)驗,嘗試著對其進行改進,比如加入不同的餡料:
古人將面粉混合上酥油、蜜糖,便可以烤制出甜香酥脆口味的酥餅;而用芝麻、鹽、雞蛋、酥油,白糖、白面,又可以烤出外酥里嫩的燒餅,咬上一口,當真是滿嘴都縈繞著餅的香氣。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在吃過胡餅之后,還特地給楊萬里寄了一份過去,讓他也嘗嘗這京城大餅的味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予饑讒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寄胡餅與楊萬州》
胡餅在長安流行起來后,當時的上班族跟我們一樣,也喜歡在上班的路上,來上一份熱乎乎的餅子,唐代韋絢的《劉賓客嘉話錄》便記載:“劉仆射晏五鼓入朝,時寒,中路見賣蒸胡餅之處,熱氣騰騰,使人買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謂同列日: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想想這畫面,寒冷的冬天里,買上一個熱氣騰騰剛出爐的餅子放進袖子里,邊走邊吃,當真是又暖身又飽腹,真是美呀。
二、炊餅、蒸餅、湯餅、體餅,做法多樣、口感豐富的大餅家族,引領長安、汴京食餅潮流
再好吃的東西,如果一直吃下去,也會覺得“膩”,為了滿足食客們挑剔的胃,制餅師傅便需要時常改進配方、烹飪方法,久而久之,大餅家族的成員日益壯大,這才有了后面唐宋兩朝都流行吃餅的事情。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便記載了20多種餅的制作方法,在唐宋時期市面上流行的餅大致有四類做法,像新疆烤馕那樣放入火邊燒制而成的餅叫做燒餅;放入水中煮過后食用的叫做湯餅;放入蒸籠中蒸好食用的叫做蒸餅。
那時候的餅,可以依據(jù)各自的喜好,添加白糖、蜜糖、羊肉、豬肉這些,《太平御覽》便記載,后趙皇帝石虎“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
宋代的羊肉店還流行餅中夾肉、將餅掰碎放入羊肉湯中混合著吃的吃法,頗為類似現(xiàn)在的肉夾饃、泡饃。想想那種畫面,當真是讓人食指大動。
三、大餅流行的秘訣:價格便宜、耐儲存、好吃又抗餓
大餅歷時千年,依然能夠在人們餐桌上占據(jù)一席之地,其中自有它的秘密。
古時候沒有冰箱,保存食物很不便,尤其是干旱炎熱的地方,食物特別容易變質(zhì),往往一盤菜隔夜味道就餿了。
胡餅這種既可以做菜,又可以當主食的食物,很大程度上便可以克服這種問題了。
對于需要出遠門經(jīng)商、務工的人而言,帶上幾塊胡餅,不僅耐儲存,還特別便宜飽腹,當真是遠行的首選。
同時,大餅也是古人行軍打仗時,非常依賴的軍糧。因為它攜帶輕便、又可直接食用,往往軍人們只需要帶上幾塊,便可以解決一兩天的吃食問題。
胡餅之所以能夠成為唐宋兩朝流行的網(wǎng)紅美食,一方面在于它滿足了人們對于飲食在飽腹、口感和價格上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制餅師傅們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改進配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