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國立博物館位于日本京都府,占地102,623平方米,是日本明治中葉時期建造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博物館。明治初年,在歐化主義和“排佛棄釋”的浪潮中,輕視、破壞文物之風盛行。為了保護那些神社和寺廟中的文物免遭破壞,1889年,當時的宮內省決定在京都設立博物館,于1897年建成開放。
京都國立博物館本館(主樓)主要用于舉辦各種專題展覽,是典型的歐洲巴洛克式建筑。京都國立博物館紅磚白柱的造型,屋頂的部份又融合了佛教與和風的建筑風味,是極為特殊的“和洋”折衷式建筑。建筑前有大大的噴水池,整個畫面就像是畫家筆下的畫面般耀眼。
躲在京都國立博物館后面的庭院里,有一間小小的日式茶室“堪庵”。古樸到近乎簡陋的小木屋,簡單樸實的內部陳設,面對一個用石頭假山借景的山水庭院,坐在屋檐下望著院子里,紅葉與金黃的銀杏襯著翠綠的柏,風吹過的瞬間落下交雜著金色與紅色的雨。
具有100年歷史的“京博”,其建筑物本身就是文物。可以說是“京博”象征的“主樓”是由宮內省內匠寮工程師片山東熊設計而成的,他主持設計了東京迎賓館。“京博”為紅磚、青銅屋頂的印象派風格融合明治風格的西式建筑,正門、賣票處、袖屏同時被指定為重要的文物。收藏品包括5500件館藏品和神社、寺院移交的5900件寄存品,共約11000件。其中,國寶100余件,重要文物也超過800件。“新館”中,將這些重要文物分為考古、陶瓷、雕刻、繪畫、字跡、染織、涂漆工藝、金屬工藝品展出。
由于京都國立博物館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1969年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博物館擔當起對千年古老京都及分布在周圍地區的各類文物的保存、展示和開展研究活動的任務。京都國立博物館的館藏品偏重于11世紀到14世紀的平安朝到室町幕府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