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從古至今延續千年,已經并非飲品這個意義這么簡單了,生活悠閑的時候,喝茶是享受,是一種文化象征,即使是再貧窮的鄉野,客來奉茶的風俗也無法抹去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殊不知,茶葉在古代的用法不但是喝這么簡單,祖先們用茶葉治病,涂抹在傷口上,也用茶葉烹飪,加進美食中調味,甚至還能作為祭神的貢品出現在供桌上。飲茶成為風俗的時候,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為茶葉從中國向全世界流通打開了大門,從茶葉的種子、種植方式、茶葉的加工、飲茶的方式等等,都成為了世界各國人們追求的生活方式。
除了喝茶,茶藝茶會、茶道茶德、茶禮茶俗等,都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今,喝茶已經成了一種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行為,作為茶的容器,茶具也歷經了千年的歷史,富含了各種不同的歷史價值和文藝價值。雖然茶的產地主要在南方,但是隨著年代和地域的演變,茶具也在不同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作為飲茶文化的載體,茶具除了喝茶,還包括烹茶的工具。種類繁多,造型精致,用途考究,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其制造的造型、工藝和材料都在不斷的變化。
一、烹茶盡具,巴蜀之地的飲茶之風少不了茶具的起源,浸入了巴蜀人的修養和情趣
茶具的形態非常多樣,除了實用功能,還有對美的追求,因此瓷器、漆器、金屬、竹木、琉璃等等,都可以作為茶具的材質。飲茶的起源地是秦漢時期的巴蜀地區,茶具的起源也就來自于此,在愛好飲茶的文人雅士的推動下,茶文化開始在全國流行。起初,雖然沒有茶具,但是在作為藥用和食料的茶葉為背景的情況下,茶具都是由陶器皿來替代的,比如說一些陶碗,陶罐等等。漢代的時候,飲茶已經初具規模,“茶具”的概念已經在文獻中可考。到了唐代,茶具已經在唐詩中處處可見,甚至陸羽還寫下了專注《茶經》。其中煮茶、飲茶、炙茶和貯茶的器具已經達到28種之多。
古代至今飲茶方式有:“痷茶、煮茶、點茶、泡茶”,與之相對應的茶具也就可劃分為這四類。
痷茶茶具是最早可考的茶具,也是根據《茶經·六之飲》中的痷茶法可以證實的。痷茶法主要是把茶餅搗碎后放在茶罐里,再用開水澆燙浸泡,再加一點蔥姜調味。主要是用的茶具有瓶和缶兩種,還有用來喝茶的茶碗。瓶就相當于是茶壺,只是茶肚更細長。與此相配套的還有燒水的爐、盛水的鍋、夾茶餅的夾子和舀茶湯的勺子等工具。
后來煮茶也非常盛行,煮茶法又叫煎茶法,在唐代非常盛行,把茶餅搗碎后放在鍋里煮,水面開始冒小水泡的時候叫一沸,加入鹽以后直到鍋邊開始冒水珠,這個叫二沸,二沸后用竹夾攪動鍋,這才算完成。整個過程中要用到的器具包括:燒火器具有:爐、筥、炭撾、炭夾;炙;茶器具有:竹夾、紙囊;碾茶器具:碾、拂末、羅、合、則;煮茶器具:鍑、交、床;存鹽器具:鹺簋、揭;飲茶器具:碗、畚、札;貯水器具:水方、漉水囊、瓢、熟盂;洗滌器具:滌方、滓方;存放器具:具列、都籃。
“荊巴間采茶做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以蔥姜芼之。”
點茶法在唐代晚期,宋代盛行,先要把茶放在茶甌里,用茶瓶在茶甌中加入沸水,把茶末調成膏狀,在不斷加入沸水。注湯的時候要順暢,不能太濃也不能太淡,做到煎水不煎茶。主要用到的茶具也是非常多,包括茶碾、茶羅、茶盞、茶筅、湯瓶。泡茶法是在明清時候出現的,用的也多數是散茶,不再是茶餅,茶葉就直接放在茶杯中沖泡,主要用的茶具就是茶碾和茶筅,也可以把茶葉放在壺里沖泡,形成“功夫茶”。
二、中式思維下的茶具設計非常具有傳統特色,從技藝到思想傳承了千年以來的文化特點,個性非凡
中國人對茶的認識和后期對茶具設計的追求,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設計性格非常的符合古代人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儒家特點。不同的朝代和社會經濟狀況影響著茶具的設計,茶具的大量生產在當時也是文人雅士們所追求的品味,那些富有藝術情懷和追求的文人墨客成了最早一批設計茶具的人,茶具的設計也是不同朝代對我國茶文化的認知和縮影。茶具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適合人的使用,主要包括舒服度、觀賞感和審美,這些都通過茶具的材料、技術和結構體現,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紫砂茶具和瓷器茶具都是非常符合茶具特點的。
茶具上的裝飾紋理能夠給享用茶葉的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材質上的肌理或者雕刻的印花以及瓷器上的素釉,都是茶具設計過程中審美的延伸和思考,包括在茶具上的印花、彩繪、雕刻、青花等等,這些紋理刺激著使用者的感官,讓茶具在文人墨客心中更具美好的聯想、憧憬等情感。在茶具設計的從始至終,忠于功能也是茶具的一大亮點,器具的大小、重量都是要考量的地方,選材加工的過程里,人們不斷的適應茶具使用的冰花,比如為了防滑,出現了茶托,為了美觀,茶瓶變長變細等等,一茶一壺開始搭配使用,既美觀又輕便。
茶具在出現到完善的過程里,一直都在探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包括本身對茶的品味也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雖然整個煮茶的體系龐大復雜,但是所有的器皿都非常樸實無華,從選用到制作都要保持本色,造型要貼近自然,既做到大方美觀,又不能破壞茶的品質。在茶具設計者的眼中,茶具是要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將茶人格化也是眾多詩句中所體現,比如“一片青山入座”,“從來佳茗似佳人”等等。
在傳統的設計理念中,“中和”的意識也非常強烈,適合、適宜,既要達到心理對美的要求,又要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論是煮茶、泡茶還是點茶的方式,飲茶方式的改變和茶具配套的統一其實是內在度的轉換,也是對中和這一理念的實踐。飲茶的方式改變著茶盞的設計,比如最初設計的時候,茶盞是沒有托盤的,但是這樣會很燙,也不能好好品茶,這時候就在茶盞下面加了一個托盤,雖然隔熱了,但是使用者不得不一直拿著,這就造成了使用不便,后來茶盞就和托盤粘在一起,這樣又會造成清洗不方便,一直到最后設計者改造成了內陷式和內置式的兩種托盤,才解決了這一問題,而這也就發生在唐宋時期。
三、茶具被賦予道德倫理和生態倫理的觀念,在舒服的環境中尋找自由的發展空間
中國由于地理環境的因素,長期的農耕文化可以處在一個相對穩定和封閉的環境中發展,使得文化發展不被外界所打擾,這就為文化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血緣為主的社會關系產生之后,等級制度和尊卑制度慢慢有了封建倫理的色彩。秩序之下需要倫理,人要遵循彼此之間的倫理,也要遵循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傳統茶具的設計也被這一觀點所影響,產生出了民間茶具和宮廷茶具,分別代表等級的倫理。這種明顯的區別出現在唐朝。
民間茶具主要是用陶瓷和竹木制作的,提倡節制、節儉的風氣,宮廷的達官貴人之間則用的是豪華氣派的金銀系列和瓷制的茶具,構造華麗,選材也昂貴講究,成為各地進貢朝廷的大禮。后來的秘色瓷器茶具和明清時期的紫砂茶具都有宮廷貴族的特征。所以相應的,設計管理模式也有官營設計和民間設計兩種形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茶具的設計從古至今都是有非常深厚的國家民族烙印的,貫穿著整個茶文化和茶具文化的始終。在主流的文化背景下,飲茶習俗和茶具中所包含的民俗風情、技藝和思想內涵,都有一定的特點和特征。隨著飲茶習慣的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我們使用茶具的目的和飲茶的方式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是飲茶的文人情懷和茶具里的創意聯想都已深深扎根在我們心中。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直接泡茶的喝法和放棄茶文化中的“儀式”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在傳統和現代的碰撞之中,人們或許能夠找到另一種相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