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最幸福的事情除了窩在被窩睡懶覺外,就是和家人朋友們聚在一起坐在開著空調或者暖氣的房間里,穿著短袖吃火鍋了。現在火鍋的種類越來越多,有傳統的北京銅鍋、川味辣鍋,也有潮汕牛肉鍋、港式打邊爐,讓人眼花繚亂。不過這些現代火鍋的祖宗是誰?古代人冬天的時候也吃火鍋么?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在古代,火鍋又被稱作“古董羹”,因為東西扔進沸水會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由此得名。
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樣,第一個吃火鍋的人早已無法考證。
商周時候有一種青銅鼎名叫“溫鼎”,和普通的鼎相比多了一個加炭火的位置,有人據此就認為這是最早的火鍋。不過火鍋的精髓在于涮,一鍋熱湯煮上,筷子夾著食材往里燙幾秒,冒著熱氣的肉片送進嘴里,簡直是冬天最幸福的事情。而從造型結構上來推測,這件“溫鼎”明顯是用來加熱保溫的,恐怕還不足以直接將食物煮熟。
西周晉侯溫鼎
所以,要考證火鍋真正的起源,還是得到會吃會喝會玩的宋朝。誰能想到,最早的火鍋涮肉不是牛羊肉,竟然是兔肉!
南宋有位文人叫林洪,他寫過一份福建菜譜名叫《山家清供》,里面這樣記載:
向游武夷山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圞熱暖之樂。
總結一下,就是林洪大雪天拜訪一位叫“止止”的師傅,捕獲一只兔子但苦于沒有廚師懂得料理。于是他們便把兔子肉切成薄片,稍微用調料腌制一下,桌上擺開風爐,燒半鍋湯,湯一沸,夾著兔肉在湯里滾,肉熟撈出直接入嘴。這么一看,不就跟現在的涮羊肉一模一樣嘛!林洪在后面還提到豬肉、羊肉都可以這么吃,看來火鍋的起源還帶有福建“血統”。
說到乾隆帝,他的稱號實在太多太多,“蓋章狂魔”、“農家樂審美”,這位皇帝不但熱衷藝術文化,也是位“火鍋狂魔”。
在清宮的御膳檔案里,野味火鍋、生肉火鍋、羊肉火鍋甚至菊花火鍋都經常出現。根據史料記載,他更是曾經創下一個月吃了23種、66次火鍋的記錄,在著名的千叟宴上,皇帝大辦一場近1650尊火鍋的火鍋宴,放到現在,世界火鍋吉尼斯記錄非頒給他不可。
晚清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不但皇室貴族愛吃火鍋,清朝時期民間更是掀起了一股火鍋熱。不過,有人喜歡,自然也有人討厭。文人美食家袁枚特地寫了篇《戒火鍋》對火鍋大加討伐:“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
袁枚隨園食單
講究人覺得火鍋蘸調料讓食材失去了本身的味道,算不上真正的美食。不過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火鍋有多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