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的品質特征是黃湯黃葉,味道醇厚。主要品種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
性味:味甘、苦,性涼至溫。
歸經:歸脾、胃、心、肺經。
黃茶的功效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健脾溫胃
黃茶的茶葉、茶湯均色黃,中醫以脾屬五臟之土,其色在黃,故黃茶可用于治療脾胃不足,食積胃腸,脘腹脹悶,噯氣吐酸。
宋元時期,對茶葉運脾消食的功能亦多記載。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指出“荼即藥也,煎服則去滯而化食”;虞載的《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認為茶有“飯后飲之消食”的功效;寇宗奭的《本草衍義》亦指出“唐人有言曰:‘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斯言甚當,飲茶者宜原其始終。”對唐代的茶療消食功能十分贊同。元代李冶的《敬齋古今注》稱茶“除痰下氣消宿食”,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亦記載茶“消食下氣”的功效。
明清時期的醫家對茶葉消食功效亦多記載。明代李梴的《醫學入門》稱茶能“消積止瀉”;龔廷賢的《萬病回春》認為茶能“下消食氣”;吳崑《醫方考傷食門·芽茶》指出“凡造飯成團,以芽茶沃之,粒粒散解。今后凡遇傷于百谷者宜入之”。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解除食積”;姚瀾的《本草分經》稱茶能“下氣消食”;黃宮繡的《本草求真》指出“凡一切食積不化”,茶都有良好的療效;顧靖遠的《顧松園醫鏡》亦認為茶能“消食祛痰熱(下氣降火,而兼有滌除腸胃之功)”。除了中醫藥書籍外,吳敏樹的《湖上客談年語》亦記載:“君山茶無他葉,其味粗細若一,粗者但陳,收而濃煎之,可消食利氣而無克損之害。”
由上可見,黃茶消食的功效已廣受人們認識及使用。
二、祛痰止咳
黃茶有良好的祛痰止咳功效,適用于痰多咳嗽,痰色黃質稠。
黃茶按其加工不同,其性可由涼至溫。悶黃時間短、次數少的黃茶,其性偏涼,對于痰黃質稠的熱性咳嗽有很好的療效。
清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記載茶能“肅肺胃”,有“滌熱消痰”之功;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認為茶能“滌痰清肺”;黃宮繡的《本草求真》說茶“能入肺,清痰利水”;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認為茶有“甘寒之性,故入心肺而除熱,消痰利水解毒……逐痰涎”;王士雄的《歸硯錄》認為茶能“吐風痰……肅肺胃”;程鵬程的《急救廣生集》記載茶可“消痰嗽”。近代喉科專著,題名破頭黃真人撰寫的《喉科秘訣·附痰熱喉辨方》說:“痰熱喉初起,不常有痰,粘咽吐津,咽干,得茶湯潤而出之。”由上可見,無論是古代醫家經驗的累積,或是近代臨床用藥的實踐,都體現了茶葉祛痰止咳的功效。
三、清熱解毒
黃茶能清熱解毒,用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濕疹、小便赤澀。
清代徐大椿的《藥性切用》說茶能“瀉熱”;凌奐的《本草害利》記載茶能“消痔漏等瘡”。
黃宮繡的《本草求真》稱茶能“清熱解毒”“清胃腎火”,“茶茗(專入胃腎),大者為茗,小者為茶。茶稟天地至清之氣,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纖芥滓穢不受”,又把茶茗列入瀉腎火、瀉胃火及解胃毒的中藥名列中。
顧靖遠的《顧松園醫鏡》認為茶可“解炙爆之毒……解酒食之毒”,可見茶葉有清熱解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