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蟲茶”又稱“米蟲茶”,屬于保健茶。它是利用鱗翅目昆蟲幼蟲,諸如化香夜峨等幼蟲,取食苦藤茶、苦丁茶等植物的葉片而排出的糞粒加工而成。含多種有效成分,分別是粗蛋白、多種氨基酸、維生素C、多酚類化合物,以及無機礦質(zhì)元素等。可清涼止渴、解毒消腫、提神健胃、明目益思、散瘀止痛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認(rèn)為“蟲茶”是極好的保健茶。說它具有清熱、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的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齒出血和痔瘡出血均有好療效。
“蟲茶”是苗族人民的一種傳統(tǒng)飲品。它的制作很特別,苗族同胞于谷雨前后采摘當(dāng)?shù)匾吧嗖枞~,或是化香樹、糯米藤、黃連木、野山楂、鉤藤等野生植物的一芽兩三葉初展的鮮嫩葉,放在竹簍或木桶里,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讓其自然發(fā)酵,散逸出特有的香氣,來招引鱗翅目昆蟲幼蟲,諸如化香夜峨等來此產(chǎn)卵。約過10多天,一條條暗灰色的幼蟲就便破卵而出,并蠶食著那清香的葉片,且排出一粒粒蟲屎。
這些幼蟲食量驚人,很快就把葉片吃得精光,剩下枝梗和大量的蟲屎。這時主人剔去殘枝敗葉,曬干過篩,就獲得了名貴的“米蟲茶”。由于它是米蟲排出的蟲屎,因此,“蟲茶”并不是茶,是“非茶之茶”。它的外形很像“珠茶”,經(jīng)沖泡后湯色如茶水,故名“蟲茶”。“蟲茶”外形顆粒狀,呈黑褐色,色澤油潤光滑,有股淡淡的香味。沖泡后清香四溢,滋味醇和回甘,舒適可口。喝后令人精神爽快,回味無窮。
相傳,清·雍正年間(1723-1735),朝廷對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實行“改土歸流”。此舉引起了少數(shù)民族的極端憤恨。乾隆五年(1740年),潮南省城步縣(在湖南省西南部,1956年改設(shè)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橫嶺銅一帶爆發(fā)了由栗字、楊青保領(lǐng)導(dǎo)的8萬苗民揭竿起義,搗毀地主的房屋,搶奪錢糧,最后鬧到縣府。
朝廷下令出兵血腥鎮(zhèn)壓,派駐旗軍千余人,并在長安筑營城,且設(shè)置長安營總兵府,殘酷鎮(zhèn)壓和剝削少數(shù)民族同胞,官兵又組織當(dāng)?shù)匚溲b配合鎮(zhèn)壓,有的苗族同胞被趕至深山老林,住巖洞,吃野果,過著非人的生活,野菜野果吃光了,只得采摘一種叫“鳥栗極”的半喬木植物的幼嫩葉片解渴充饑。這種葉子放在口中咀嚼,起先又澀又苦,后來卻又涼又甜,若再喝點水,即更覺神爽腹飽了。
從此,每年暮春時節(jié),苗族同胞們大量采摘這種嫩葉,貯藏起來以度饑荒。不料,數(shù)月后幼嫩的葉子被蟲子吃得只剩下殘渣和蟲子排泄出的蟲屎,后來,有人將蟲屎倒人水中,頃刻間,泡浸出一縷縷緋紅的茶汁,清香撲鼻,喝入口中,格外舒適可口,于是,家家戶戶有意制作“蟲茶”。這事,被長安營總兵府的官員們知道了。為了向皇上獻媚取寵,下令苗胞們多制“蟲茶”,并用樹皮做成精制漂亮的包裝盒,外糊以紅紙,進貢朝廷,從清·乾隆年間起,“蟲茶”就被視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進貢,從此“蟲茶”聞名遐邇。
關(guān)于“蟲茶”還有一種類似的傳說,大意相似,相傳,請乾隆年間,居住在現(xiàn)在湖南苗族自治區(qū)的苗民,因不滿當(dāng)?shù)毓俑臍埧崂髋c散壓,紛紛揭竿而起,趕走了當(dāng)?shù)氐呢澒傥劾簦⒅篮螅鹚僬{(diào)來了大批官兵進行圍剿鎮(zhèn)壓,匆匆組織起來的苗民自然難敵裝備精良訓(xùn)練有素的清兵,于是,眾多苗民為了躲避清兵隨之而來的野蠻屠殺,不得不扶老攜幼,四處逃難,可是,通往外面的路都被堵死了,逃來逃去,最后全部被通進了深山荒嶺之中,只能終日以打獵和采集為生,過了不久,野菜就被挖光,因當(dāng)?shù)禺a(chǎn)茶,人們又轉(zhuǎn)而采茶葉充饑,誰知禍不前行,這年頭山上的茶葉全被一種小小的害蟲吃光了,只剩下殘葉和滿地的蟲屎。
一位有心人觀察到,原先清澈的小水坑,掉進一些蟲屎后,水變成了茶湯色,他認(rèn)為,該蟲是以茶葉為食,用它泡水喝一定不會喝出人命,說不定還可當(dāng)茶喝,或還能解茶癮。他立即揀一些蟲屎,用開水沖泡,試喝一口,竟然滋味與茶湯無異而且更加香郁,飲后頓感精神倍增。“蟲茶”從此傳開。
現(xiàn)今“蟲茶”已成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鄉(xiāng)長安村的著名土特產(chǎn),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至今風(fēng)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