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品開發離不開資源和文化,自然資源也許是永恒不變的,但幾千年來,文化資源是不斷豐富變化著的。更關鍵的是,旅游行業所面對的市場無時無刻不在更新變化——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政策背景、不同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以及休閑旅游者不斷變化的消費心理和訴求,可謂千差萬別、瞬息萬變。故而,作為旅游人和旅游行業,理應樹立創新意識,產品理應不斷更新、迭代、升級。(馬牧青)
隨著文旅復蘇勢頭不斷向好,游客出游消費和旅游習慣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也映射出了文旅發展的新動向特征。下面讓我們一起關注并了解旅游市場究竟發生了哪些新動向、新需求和新的競爭方法!
1、旅游盲盒成為市場營銷活動“引爆點”
2019年被視為“盲盒經濟”的元年。2020年,泡泡瑪特總市值超1100億港元,用實力證明了小眾愛好逆襲成為新經濟趨勢。《2020盲盒經濟洞察報告》中預測2024年盲盒行業市場規模將翻2倍,達300億元。巨大的市場誘惑力,讓盲盒經濟不斷出圈,其商業模式不斷被各行各業復制、借鑒,美妝盲盒、生鮮盲盒、文創盲盒、機票盲盒等,層出不窮。
盲盒經濟是文創主流銷售方式。2020年,旅游圈共推出了5款文創盲盒,均來自國內博物館。特別是文創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故宮,推出的祥瑞貓盲盒、宮廷盲盒,在去年“雙11”大戰中成功取代了C位的口紅,成為故宮淘寶力推產品。
除了文創盲盒以外,“旅游+盲盒”也被廣泛應用,如途家推出了“盲盒民宿”,中聯航推出了“盲盒飛行家”,同程推出了“盲盒旅行家”等。與文創盲盒注重IP所不同的是,“旅游+盲盒”更多是借用了盲盒的概念,而延伸出來的營銷活動。
為何盲盒如此受‘后浪’歡迎?打動‘后浪’的,更多是情感而非物質。大部分品牌人認為,盲盒的重心在于IP,盲盒只是銷售模式創新,核心仍是盒子里的內容。但在旅游活動中,盲盒營銷的關鍵在于體驗,其核心價值在于創造和引導新增需求。不走尋常路一直都是潮流的關鍵,2021年盲盒經濟作為文旅行業商業模式和營銷渠道的新探索,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2、藏在“青銅面具”冰激凌里的文創“突破點”
三星堆文創館推出了300多種文創產品。其中,一款新上市的文創產品“青銅面具”冰激凌“火熱”出圈,一上午銷售1200多支。此外,宮石獅子雪糕、玉淵潭的櫻花雪糕、圓明園的荷花雪糕、上海的豫園雪糕、鄭州二七塔雪糕、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大正殿雪糕、濟南趵突泉雪糕……文創雪糕在這個“五一”讓游客“清涼”出游,讓旅途增添許多趣味,成了游客參觀打卡的拍照“利器”。
如何全方位為游客打造游覽“沉浸感”和“歸屬感”,并在文創思路中先人一步,擊中文旅“新爆點”,最終收獲市場認同?“五一”期間,“雪糕配地標、古跡”是“復活”名勝古跡的一次成功嘗試,其中的文創思路值得思考。各地景區文創館推出的文創產品已經不再局限于照片、扇子、吊墜、掛飾等傳統小物件,而是結合自身資源與優勢,尋找文創“突破點”,由游覽的視覺體驗延伸至味覺、聽覺和觸覺等多重感官體驗。
實際上,此次“文創雪糕比拼”確實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即一些文化和旅游部門正在用精品和傳承的意識,致力于自有文化資源的創新創意轉換,通過打造“文化超級符號”來不斷增加消費者個人在文化旅游中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3、“紅色旅游”熱跳動新時代文旅“脈搏”
今年恰逢建黨百年,多地將2021年確定為“紅色旅游年”,紅色旅游迎來了多重紅利加持,新華睿思數據顯示,在今年“五一”網民出行選擇中,“紅色旅游”熱度值高達93.14。攜程社區數據顯示,紅色旅游在五一期間環比4月同期提升約7倍。對比2019年同期,攜程紅色旅游景區訂單量實現約375%的增長,圓明園、中山陵風景區、中國國家博物館、天安門廣場、狼牙山成為熱門紅色旅游景區。
同時,“紅色游”游客呈現年輕化趨勢。飛豬發布的出行報告顯示,這個“五一”假期,“95后”“00后”成紅色旅游主力,占比近50%,其中“00后”的紅色旅游預訂量同比漲幅超過630%。
在旅游市場供給端上,“紅色旅游”新線路、新玩法不斷涌現,與生態游、人文游、民俗游、研學游等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新業態。西柏坡、韶山、延安、井岡山、嘉興、上海……這些地方成為備受關注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湘贛閩紅色旅游區迎來大批旅游者,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江西于都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等紅色旅游熱潮涌動,建黨百年契機的推動,紅色題材影視劇持續加深文化認同,紅色旅游熱度升溫,“95后”“00后”作為國內旅游市場消費端迅速崛起并持續壯大的一支隊伍。通過旅游,學習革命歷史,感受革命文化,不斷要求旅游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的紅色體驗項目,紅色旅游市場正在釋放無限活力。
4、“去鄉村、田野”成為文旅新時尚
因著鄉村振興的強勁勢頭,各地文旅產業提檔提速,鄉村民俗旅游迅速成長。同時,游客越來越傾向于低密度、慢節奏、短周期、近距離的出游方式,打卡網紅鄉村,感受鄉村振興新變化,已經成為一種文旅新時尚。在山東,沂南縣竹泉村景區假期五天共接待游客近15萬人,其中單日最高游客量3.2萬人,游客在這里游玩戲水,放松身心;威海納入監測的16家鄉村旅游監測點接待游客21.8萬人次,收入798.7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46.6%和244.2%。
如何從焦慮的心理困境中脫身?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到山水田野間感受清靜和悠閑,體驗鄉村慢生活。登山、賞花、采摘、燒烤、垂釣……鄉村和土地再也不意味著“貧苦”,而是正逐步脫胎換骨為“詩與遠方”,土地里生長出了新時代的綠水青山經濟。
田園鄉村越來越成為人們期待的旅游地點,鄉村旅游已經成長為文旅消費市場上的增長新動能,新動能里有新機遇,如何在當前的鄉村旅游產品研發中深化和精細化,增加游客的參與度,提升體驗感成為了在日后“鄉村旅游”市場競爭中再勝一籌的關鍵點。
5、“文旅+”打通新時代文旅發展生態圈
近幾年,文旅生態圈在轉型發展中不斷尋求融合創新和突破,“文旅+”教育、“文旅+”藝術、“文旅+”科技、“文旅+”健康……各地結合自身特色與優勢,以“文旅+”的方式推動跨產業融合發展,堅持走“發展全域旅游”的大旅游路子。
今年“五一”火熱升溫的紅色旅游為例,山東省發布的100條“紅色+”旅游線路,串聯起山東豐富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鄉村田園、都市風情等資源,通過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民俗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得到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傳播維度得到進一步拓展,紅色旅游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效益提升明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青島嶗山堅持“嶗山全域皆景區”,依托嶗山風景區的核心吸引力,建設打造了海上仙山風景區、嶗山國際旅游城、都市田園休閑區、康養婚旅度假區與活力海灣休閑區等多個功能區,五一首日,嶗山風景區接待游客3.97萬人次、營業收入260.3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61%、286.26%。
旅游正在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轉變、由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由高速增長向優質發展轉變,“文旅+”將旅游業與城市建設、產業提升、鄉村振興等發展主題進行深度融合,為旅游產品嫁接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適應旅游需求端“口味”變動的同時,也在激發出更多文旅消費需求。隨著“文旅+”的不斷深入,在景區資源與周邊區域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創造出內容豐富、特色明顯的文旅模式和產品,以更優質的文旅服務吸引到更多游客喜歡在此駐留、愿意在此消費,顯然也已成為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