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初一,今日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又叫祭祖節,也有人稱之為冥陰節、鬼頭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鬼節,比起我們熟悉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可以說是一年里陰寒最重的鬼節了。
中國傳統四大鬼節
中國傳統有四大鬼節,古人設立的這四個祭祀節日,都有著各自的含義,缺一不可。
上巳節:為親人招魂。古人認為人的魂魄也隨著四季成長凋零,初春陽氣始生萬物萌發,也是先人鬼魂回歸的時候。
清明節:側重掃墓,人們在這天打掃、修繕去世親人的陰宅,讓祖先有個好住處。
中元節:地府放假,陰陽融通,人們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們為先輩供奉新米,讓他們品嘗。
寒衣節:入冬,天氣轉冷,為去世的親人送去御寒的衣服。
老輩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對祖先神明應當存著敬畏之心。心頭有敬畏,就不會肆意妄為,無惡不作。懂得敬畏,我們才能善待別人,約束自己。
寒衣節習俗
寒衣鬼節的習俗,從周朝開始。據《禮記·月令》記載,陰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一天要舉辦莊重的祭祀活動?;实勐暑I文武百官設壇祭拜,賞死事、恤孤寡。這里的死事就是指為國捐軀的人,孤寡指他們的妻兒。而祭祀中送寒衣的儀式,正是為了賞賜已故的亡人。之后上行下效,代代延續,便有了寒衣節的民俗。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送寒衣
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以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祭奠祖宗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準備過冬
舊時候,寒衣節這天是換季的日子,當母親的會把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穿上。穿冬衣是家里的女人主持的,男人們這天會去整理火爐、煙筒,安裝清理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吃面條
寒衣節吃面的習俗由來已久。這天很多老輩的北方人會吃蕎面、莜面,尤其是在山區。周朝時,入冬是以十月初一算起的,寒衣吃面跟我們立冬吃餃子有著類似的含義。
寒衣節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盡孝和關愛老人,這是華夏兒女不能忘卻的傳統。通過祭祀的儀式,感受家風的傳承,心懷感恩和敬畏,這才是鬼節真正的意義所在。
珍惜稍縱即逝的年華,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天冷了,宜噓寒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