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我國茶具由粗到精,由繁到簡,由單一功能到多重功能演變,那你知道它的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和歷史奇聞嗎?
茶具如同其他飲具、食具一樣,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歷程。
隋朝——共用一具
一般認為我國最早飲茶的器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這種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西晉(公元265-316年)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內(nèi)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這”鼎“當屬茶具,說明我國在隋唐以前,漢代以后,盡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xiàn),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nèi)的飲具之間,區(qū)分也并不十分嚴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兩者是共用的。
唐朝——茶具史巔峰
由于唐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因此,茶具件件高雅精致,不但富含欣賞價值,且有很高的藝術性。時至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zhì)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
更有灰承、炭撾、夾、紙囊、碾、羅合、水方等多達28種泡茶器具,從生碳、煎茶、拂塵、量茶、倒茶、洗茶等器具應有盡有,每一個步驟的盡顯玄機。
宋代——點茶飲法
宋代的飲茶方法與唐代相比,已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飲茶逐漸為宋人摒棄,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
到了南宋,用點茶法飲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飲茶之法,無論是前期的煎茶法與點茶法并存,還是后期的以點茶法為主,其法都來自唐代,因此,飲茶器具與唐代相比大致一樣,只是煎茶的,已逐漸為點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專門寫了”論茶器“,說到當時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
元代——承前啟后
元代統(tǒng)治中國不足百年,在茶文化發(fā)展史上,雖然找不到一本茶事專著,但仍可以從詩詞、書畫中找到一些有關茶具的蹤影。可以說,元代茶文化的發(fā)展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過度時期。
除了傳承宋代的點茶法飲茶之外,更第一次出現(xiàn)了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的方式。
明代——小茶壺問世
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明代茶具雖然簡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樣講究制法、規(guī)格,注重質(zhì)地,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藝的改進,比唐、宋時又有大的進展。特別表現(xiàn)在飲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是出現(xiàn)了小茶壺,二是茶盞的形和色有了大的變化。
明代有創(chuàng)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
清代——紅茶首次出現(xiàn)
清代,茶類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除綠茶外,又出現(xiàn)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在這種情況下,清代的茶具無論是種類和形式,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guī)范。
從古代到現(xiàn)代,茶飲流傳至今已然發(fā)展成為一種固定形態(tài)的文化,茶具使用的變遷與茶葉的更新更成為中國茶文化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當你手中持茶具親自泡一杯香茶時,也許歷史的延年流轉(zhuǎn)就正從指尖緩緩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