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一個古老傳統(tǒng)的游牧民族。獨(dú)特的生息環(huán)境,“逐水草而他遷徙”的游牧經(jīng)濟(jì),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zhì)和獨(dú)具魅力的草原民族服飾文化。
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蒙古人喜歡戴帽和佩掛首飾,民族服飾中各地區(qū)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nèi)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制成,外邊飾皮子或?qū)肿尤境勺暇G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zhì),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男子帽子的顏色多為藍(lán)、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lán)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已婚婦女梳兩個長辮,用黑布做兩只辮套把辮子裝在里面吊在胸前。辮套上繡有花紋圖案或綴以銀質(zhì)圓牌首飾,蒙語叫“哈都爾”。手戴鐲子、戒指,耳戴耳墜。未婚女子把頭發(fā)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fā)根,發(fā)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fā)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蒙古族婦女佩帶的飾物,除了頭飾、耳環(huán)、項鏈、手鐲、戒指以外。
還有種佩掛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飾物,叫“哈布特格”。這種飾物,小巧玲攏,精致華美。“哈布特格”寬約二寸,長約三寸。有月牙、金魚二蝴蝶、桃、石榴、葫蘆、五瓣花朵、花瓶、樹葉等多種形狀。有橢圓的、長方的、正方的、三角的,還有圓圈的。
“哈布特格”是用兩塊漿過的硬布,墊上棉花,裹上綢緞,縫成的一個空心的小夾子,然后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銀絲線,繡上各種具有蒙古族風(fēng)格的花紋圖案以及花草鳥獸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斕,金邊閃閃,工藝考究,造型美觀。“哈布特格”不僅是裝飾品,還有實(shí)用價值。
它的上方是開口的,里面放有一個舌頭,舌頭的上端連著佩掛的繩帶,下端是穗帶。上下抽動繩帶,舌頭就可以從袋內(nèi)外移動。蒙古族婦女在此舌頭上別放針線,還喜歡把自己采集來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裝在舌頭里邊,“哈布特格”可以隨時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婦女愿意把用翡翠、珊瑚、瑪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壺?zé)帷保ū菬焿兀┓旁谏囝^里面,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則在舌頭里面放進(jìn)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時候還被做為友誼、愛情的信物,送給朋友或戀人。小伙子在選擇愛人時,首先要看看姑娘的“哈布特格”繡制得怎樣,甚至以此來推斷姑娘是不是聰明、勤奮、手巧,是不是他的理想伴侶。而勇敢驃悍的小伙子,是會得到一個繡有一對百靈鳥,或其他象征幸福愛情的精美的“哈布特格”的。
蒙古族人平時穿布料衣服,節(jié)日或喜慶日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內(nèi)蒙古、新疆牧區(qū),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子蒙古袍一般很肥大,除乘馬放牧中能護(hù)膝防寒以外,夜晚還能當(dāng)被蓋。
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一般蒙古袍的特點(diǎn)是袖長而窄,袍身寬大,高領(lǐng),從右方開襟,左方多不開衩。多數(shù)地區(qū)下擺不開叉。衣領(lǐng)、衣襟、袖口皆有艷色的鑲邊,邊寬約6—9厘米。多以綢緞花邊,“盤腸”、“云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衣扣多用黑絳子繡制,或綴以特制的黃銅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