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水果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在茶余飯后或休閑娛樂時,都喜歡將水果當做零食吃。那么在古代,土地資源和種植技術有限的情況下,人們又是怎么吃水果的?在以繁榮著稱的唐朝,人們最愛吃什么水果呢?
談起水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但關于水果的記載,最早卻是在先秦時期。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很多關于水果的詩篇。從這些詩篇中除了可以看到,桃子、李等常見水果之外,還有現代人才能吃到的木瓜。
而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對外貿易繁榮,盛唐時期的老百姓,已經過上了人們期盼的小康生活,很多水果在唐朝變得非常普遍。出現在唐詩中的美味水果包括葡萄,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荔枝,此外還有盧橘、楊梅這些種類。唐朝時期的水果也被當作是招待客人的必備食物。
那么在眾多的水果種類中,到底哪一種才是唐代人心目中的水果之王呢?在那一時期,我國的栽種技術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所以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地區,都會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合栽種的果樹進行培育。但討論到哪種水果應該位列第一,確實是一件難分伯仲的事情。
不過,唐代文人李直方在文章中提到:“以綠李為首,楞梨為副,櫻桃為三,甘子為四,蒲桃為五”。從這句話中可以很明確的得知,綠李才是唐代的水果之王。綠李就是顏色青綠的李子,味道較為濃郁,口感清脆并伴有酸甜之味。無論男女老幼,對這種水果都情有獨鐘。除了李子之外,香梨、櫻桃以及桃子也被很多百姓所喜愛。
據史料記載,唐朝水果數量大約有幾十種之多,而且還包括番石榴等進口水果。而唐代人對水果的熱愛,也是絲毫不輸于現代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