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庭院建筑有兩種布局類型,其一為“四合院”式,其二為“廊院”式。四合院內(nèi)部各個角通常以回廊、圍墻將東南西北四座房屋連接,形成封閉性的空間。其基本布局手法,就是向心而筑,無論是在北方的四合院,還是南方的天井式民居院落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布局手法。
在許多規(guī)模較大的庭院建筑,如宮殿庭院、寺觀庭院中,基本布局手法仍然是向心而筑,只是布局手法更為靈活,富于變化,在大空間中又有小空間,形成院中生院、錯落有致、情趣各異的不同空間。廊院式建筑是在縱軸線上建主要建筑、在對面建次要建筑,又在院落的左右兩側(cè),用回廊將前后兩座建筑連成一體。回廊與建筑可組成大小、高低、虛實、明暗對比效果,能夠產(chǎn)生擴大實際空間的感覺。廊院這種布局方式在明、清以后逐漸消失,變化為新的廊廡結(jié)構(gòu)。
而在一些園林庭院中,布局手法更為靈活,在居住區(qū)采用向心而筑的布局手法,在觀賞區(qū)則以亭臺廊榭、水池山石、花草樹木等為元素,又組織出無窮變化的新氣象。這類庭院要數(shù)江南園林庭院成就最高,數(shù)量也最多。江南園林庭院屬于自然山水園林,在明清之際受詩文繪畫的影響,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明代造園大家計成在其著作《園冶》中,十分詳細地介紹了造園的方法、步驟及材料,全書共分三卷,其中一卷的內(nèi)容為:興造論、園說、相地、立基、屋宇、裝折;二卷內(nèi)容以欄桿為主,且配備大量圖例;三卷內(nèi)容為: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造石、借景。全書提出造園的最高境界是“雖由人做,宛自天成”。
為了達到這種最高境界,計成還列舉了一系列造園的措施,園景構(gòu)成要“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造園元素的配置要“妙于得體合宜,未可均率”。造園的步驟和操作應“目寄心期,意在筆先”。在庭院的布局構(gòu)思方面,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中國古代庭院在整體布局時十分講究對景,對景是景物隨空間移動所產(chǎn)生的變化,“步移景異”是隨著人的走動,景物不斷變換出新的姿態(tài)。庭院中,最好的景點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勢上,有目的地將自然環(huán)境做襯托,在進行路線設計時應考慮觀景的最佳位置。要善于利用各個景點來互為對景,有時為了強調(diào)對景中最精彩的部分,還利用門洞、窗洞或建筑的間隙把對景框起來。
庭院之美,關(guān)鍵在空間的組織,江南園林庭院小者一二畝,大者十余畝,都能結(jié)合建筑,因勢隨形、鑿池堆山、蔚花栽林,在布局上特別講究因地制宜,將山石、水泉、花木和建筑等諸要素合理搭配,采用障景、借景、仰視、延長和增加園路起伏等手法,利用大小、高低、曲直、虛實等對比天到擴大空間感的目的,產(chǎn)生小中見大的效果。江南園林庭院多以山水為主題。所謂“水隨山轉(zhuǎn),山因水活”。在園中挖池堆山,為體現(xiàn)山勢險峻,還常在坡上疊石作峰,距水邊不同距離布置不同的景區(qū),自然曲折,富有變化。庭院中花木種類繁多,其配置有法無式,只要配置得當都能成景。古典庭院中常描述“梧蔭匝地,槐蔭當庭”,“插柳沿堤,栽梅繞屋”,“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松枝蒼勁,梅枝疏影”等給后人留下了合理布局的典范。
庭院內(nèi)部的空間變化,靠建筑元素及形態(tài)的相互襯托來達到豐富的效果:庭院正門以內(nèi),沿著縱軸線,一個接著一個縱向布置的若干庭院組成有層次、有節(jié)奏的空間,由于每個庭院的形狀、大小和圍繞著庭院的門、殿、廊廡及其組合形狀各不相同,建筑物的形體逐步加大,使人們的觀感由不斷變化中走向高潮。
正如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所說:“西方的建筑就好像西方的畫一樣,畫面很完整,但是一覽無余,一看就完了,比較平淡。中國的建筑設計和中國的畫卷,特別是很長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發(fā)展的手法,把你由開頭引向一個最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比較有層次,而且趣味深長。”可以說,中國庭院的內(nèi)部空間,就如同一幅中國手卷畫,人們?nèi)缫I(lǐng)略其全貌,只有由外而內(nèi),從逐漸展開的空間變化中,方能了解它的真正魅力與高潮所在。
書畫藝術(shù)的起、承、轉(zhuǎn)、合等手法,給予庭院布局許多參考和啟發(fā),體現(xiàn)為疏、密、曲、直,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特點,聯(lián)系、過渡、轉(zhuǎn)換,構(gòu)成了豐富的空間序列。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內(nèi),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為前奏,在人的行進中層層展開,引起人可望不可及的企盼心理。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由若干單座建筑和回廊、圍墻環(huán)繞,形成一個個庭院。
一般來說,多數(shù)庭院都是前后串聯(lián)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經(jīng)過前院向內(nèi)縱深移步,造成空間上的收放、開合變化,能反襯出主院落和主建筑的重要地位,這種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guī)律,能夠增加庭院的藝術(shù)感染力。為了更加豐富庭院的內(nèi)部空間,古代建院工匠或通過各式洞門,如月亮門、壺形門、花瓶門等使庭院空間產(chǎn)生變化,或通過各式窗戶,如方形、菱形、扇形及各種漏窗,透過門框或窗框,通過門空間相互聯(lián)系、滲透,它們與黛瓦粉墻相互交織,起到或阻隔或引導或分割視線的作用,使空間感覺更深遠、更生動,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中國的庭院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于建筑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筑顯得格外宏偉壯麗。
庭院的房屋建筑以木構(gòu)架為主,房屋的建筑以“間”為單位,“間”可以進行多種組合。幾間房屋沿地基周邊布置,可圍合構(gòu)成不同大小的庭院。以庭院為單元,又可組成各種形式的建筑組群。其布局原則是空間序列的內(nèi)在深化,這種有深度的空間是內(nèi)傾的。在對庭院空間的布局處理上,大都采取以單層房屋為主的封閉式院落布置。院落式布局中建筑的使用功能主要在室內(nèi),而感覺和氣氛的營造卻主要在院落,靠院落四周建筑體量與院落的比例關(guān)系和建筑的各種細部處理,給院落以生機和性格。
其中四合院庭院采用中庭式布局,主屋皆朝北,輔助建筑沿院落向其余三邊布置,以取得最大空間尺度,保持院落空間的完整形態(tài)。四合院是一種古老的庭院形式,也是中國建筑的基本語匯,受中庸思想的影響,在四合院建筑組群中,封閉的院落單元具有主從關(guān)系和一定的規(guī)律性,可以層層疊疊進行多重組合變化。多重院落之間多重圍合、閉合,形成富有變化的建筑組群輪廓。這種四合院布局影響至南方的廣大地區(qū),民居格式被演變成為帶有庭院或天井的兩層居所,四面瓦頂內(nèi)朝中間院落,謂之“四水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