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冰箱已經成為了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電器。它能夠最大程度上將食物保鮮,為我們提供了盡可能新鮮的食物。然而很多人會有疑問,古人沒有冰箱,也能經常吃到新鮮的食物嗎?
其實,古人為了保存食物,想盡了很多辦法,比如用鹽腌制食物,做成咸菜、咸魚等等,或者用曬干來制作食物,這就是干果,臘肉之類。這些方法,大多都是破壞細菌滋生環境,同時也是犧牲了食物中的水分,從而變得不那么“新鮮”。
這些方法都只能叫做保存食物,而不能叫做“保鮮”,要吃到新鮮的,還得回到冰凍上來。然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于溫帶,在夏天的戶外是不可能有冰塊的,食物在這種環境下,別說經過酷暑,就是春秋季也放不了多長時間。
但是,中國古人們有足夠智慧解決這個難題。他們想到了在冬天采集冰塊并存放在冰窖之中,到夏天再拿出來使用的方法。在先秦的時候,這種方法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奴隸們冒著嚴寒在湖泊上采集巨大的冰塊,這個場景甚至被寫入了《詩經·豳風·七月》之中: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入凌陰。
這里的“沖沖”,是指的鑿冰的聲音,而“棱陰”指的就是地窖。管理冰窖的人,就叫做“棱人”,這還是專門的官吏。在清朝的時候,皇宮之中就有五座冰窖,能儲藏三萬多塊冰。
有了冰窖,就可以儲存食物了,這種地窖一般都挖得很深,出入口如同井口一般,因此也被稱為“冰井”。那些棱人的工作,就是保持冰窖的清潔和衛生,并且經常要將食物取出換入。
這是食物在地下的保存,那么在地面上呢?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用青銅做成的冰鑒,這是用來盛放食物的主要工具。冰鑒是方形的箱子,上面有可以打開的蓋子,中間放食物,四周放置從地窖中取出來的冰塊。這樣一來,主人就真的可以享受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甚至在炎炎夏日還能喝到冰鎮的飲料。
這個方法雖然古老,但是卻很實用,以至于在上層社會中流傳了幾千年,具有頑強而旺盛的生命力。到了明清時期,貴族們依舊以此來對食物保鮮。不過由于青銅器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更多的則是用木頭制作的柜子。
一般要用上好的紅木或者黃花梨木才能做好這種柜子,然后在四周做好可以放置冰塊的夾板。為了避免冰塊融化時將柜子損壞,還會用一層錫紙進行包裹。時令的瓜果飲料,就可以放置在其中,供主人們享用。
當然了,這種方法,也就限于一擲千金的貴族們,普通老百姓肯定是無緣享受的。不過,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辦法,他們發現水井的溫度要比外面低很多,便想到了將籃子吊掛水果蔬菜掛在井中,達到保鮮的作用,取出來食用時,也能享受冰涼的快感。只不過,這種保存的方法,自然沒有用冰塊那么好。
到了明朝之后,商業萌芽的產生,讓許多人看到了商機。當時出現了專門存儲、販賣冰塊的人。他們在冬天采集冰塊,然而放入地窖,在第二年夏天時拿出來販賣。有的是賣整塊的冰,有的是賣放好調料的“冰激凌”。
不僅如此,在明朝時,江南的漁民想出了一個掙錢的好辦法。他們在冬天捕捉到鮮魚后,用直接將扔在冰塊之中,被稱為冰鮮魚。萬歷年間就有人將這種冰鮮魚運送到京城銷售,除了增加一些運輸和儲存成本外,價格也并非高不可攀,很多百姓也吃得起。
其實,古人的智慧還遠遠不止這些,您還知道在古代食物保鮮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