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日月經天、萬年不改的現象,啟發了人們希望生命永在的想法。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健康長壽卻依然是人類自古追求的重要目標。
中國古代的養生家、醫家們已經認識到飲食與生命的重要關系。他們從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到,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食物對身體進行調養,是保證健康、益壽延年的有效方式。
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將食物分為五味,并指出不同的味各歸相應的臟腑,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后世的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食性的理論。比如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朱狵的《救荒本草》、清代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章穆的《調疾飲食辨》等都系統闡述了食物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
食物的性能分類
前人將每種食物具有的若干特性和作用稱為食物的偏性,主要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
四氣就指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也稱食氣。由于寒和涼、溫和熱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因此一般只將其分為溫熱性和寒涼性兩大類。可以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一般屬于寒性和涼性,如西瓜、苦瓜有清熱解暑、瀉火解毒的作用,表明有寒性。反之屬于溫性或熱性,如羊肉,有溫中散寒、益氣助陽的作用,則表明有熱性。此外,許多食物的寒熱性質不很明顯,則歸入平和性類。
食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辛味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味有補益、和中等作用,日常食用的多數食物都具有甘味。酸味有生津、收斂、固澀的作用,許多水果都具有此味。澀味與酸味的作用相似,一般具有酸味的食品往往也具有澀味??辔队性餄窈徒舛镜墓τ?,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
升降浮沉指食物作用的趨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泄利等。一般來說,凡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等功效的食物,都能上行向外;凡具有清熱、瀉下、降逆、收斂及固澀等功效的食物,都能下行向內,表示其有沉降之性。
歸經指食物對身體某部分的選擇作用,主要是對某經或某臟腑發生明顯作用,而對其他經或臟腑作用較小,甚至不發揮作用。如桑椹偏于補腎,龍眼重在養心,大棗長于補脾等。
每種食物都有自己的脾氣
谷物的性味大多甘平、無毒,具有補益氣血,益胃健脾之功,部分略偏涼或偏溫,無大寒大熱之品。豆類大多甘平,均有健脾和胃、化濕利水之功。蔬菜類大多甘平或甘涼,部分有苦味。具有健脾和胃,充饑益氣力,清熱解暑,利水除濕,潤燥滑腸,生津止渴等多種功用。水果類大多味甘或酸,性偏寒涼或平,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潤肺化痰,通利二便等多種功用。干果類性味多屬甘平,其功用以補益為主。
畜肉的食性較不一致,或甘溫(如羊肉),或甘平(如豬肉、牛肉),或甘涼(如兔肉)。家畜內臟的食性與畜肉相同或相似。如豬肉偏涼,內臟也偏涼,唯羊肝性涼,與羊肉有異。乳汁的性味也與畜肉相似,但更為平和。家禽的肉、蛋、血及內臟,除鴨肉甘涼外,其他大都甘平,入脾、胃兩經,主要功用為補益強壯脾胃之氣。
水產類食品性味以甘平、甘溫,或咸溫、咸寒為主,其功用以補益見長。因性味的不同,而有補氣、養血、滋陰、助陽之差異。
因人而異
人的體質、年齡、性別不同以及所處氣候、地理等環境因素的差異,應該選擇最適宜自己的飲食以滋養氣血,強身健體。
人體素質有強弱之異和偏寒偏熱之別。①氣虛體質者宜常食補氣健脾之品。如山藥、蓮子、薏米、白術、芡實、糯米、紅棗、豬肉、豬肚、雞肉、黃鱔、鯽魚等。②血虛體質者宜常食補血之品。如當歸、何首烏、桂圓、枸杞、桑椹、白芍、豬心、豬蹄、雞肉、動物肝臟、菠菜、胡蘿卜等。③陰虛體質者宜常食滋陰養液潤燥之品。如銀耳、蜂蜜、雪梨、芝麻、黑豆、麥冬、天冬、百合、鱉肉、鴨肉、豬蹄、雞蛋、牛奶等。④陽虛體質者宜常食溫補陽氣之品。如核桃、杜仲、菟絲子、肉蓯蓉、海馬、羊肉、蝦、動物腎臟、韭菜等。
人的一生,氣血盛衰和臟腑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因此,應根據各個年齡階段的不同生理狀況進行食養。
小兒生機旺盛,脾常不足,而且飲食不知自節。食宜健脾消食,常選食山楂、山藥、茯苓、白豆蔻、板栗、豬肚、豬瘦肉、雞蛋、牛奶、蜂蜜等。小兒腎氣未充,牙齒、骨骼、智力尚處于發育中,故應適當補益腎氣??蛇x食核桃、黑芝麻、黑豆、桑椹、枸杞、菟絲子、豬骨、豬腎、蜂乳等。
青壯年精力旺盛,氣血充沛,無須專門補養。但有時不注意勞逸結合,熬夜工作,精神高度緊張,造成心脾或心腎不足。此時可食養心安神之品,常選食蓮子、茯苓、山藥、枸杞、何首烏、酸棗仁、桂圓、松子、豬心、豬腦等。
老年人生機減退,氣血不足,食宜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多選食人參、黃芪、山藥、茯苓、枸杞、當歸、桑椹、核桃、芝麻、黑豆、銀耳、何首烏、韭菜、豬瘦肉、豬心、動物肝臟、蛋類、奶類、海參、鱉肉、菠菜、胡蘿卜、蝦等。
女性有月經、妊娠、產育等生理特點,應根據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進行食養。例如,經期飲食應以補血食物為主,多選用菠菜、胡蘿卜、紅莧菜、紅棗、桂圓、豬心、動物肝臟、蛋類等。妊娠以后,飲食應以補腎固胎、健脾養血為主,多食用桑椹、山藥、紅棗、桂圓、黑芝麻、黑豆、動物肝臟、豬排骨、鰱魚、海參、烏骨雞、蛋類等。絕經前后,常煩躁易怒,心悸失眠等,食養以補腎益氣血為主,常選用枸杞、當歸、杜仲、蓮子、紅棗、蜂蜜、豬心、豬腎、鱉肉、鴨肉、海參等。
體力勞動消耗大的人,出汗多,汗多則會耗氣傷陰,導致氣陰不足,可選用西洋參、石斛、蓮子、紅棗、花生、桑椹、豆漿、銀耳、雪梨、鴨肉等。腦力勞動者常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耗傷腦髓,導致氣血不足,可選用補益氣血、養心安神之物,如枸杞、桂圓、酸棗仁、柏子仁、蓮子、何首烏、紅棗、豬心、動物肝臟、奶類等。
因時而異
四時氣候變化也對人體有很大的影響。春季,萬物萌生,陽氣升發,食宜扶助陽氣,可選用紅棗、花生、豆豉、大小麥、蔥、芫荽、動物肝臟等。夏季,天氣炎熱多雨,食宜清熱化濕、健脾開胃,可選用綠豆、赤小豆、烏梅、西瓜、雪梨、銀耳、薏米、蓮子、兔肉、鴨肉等。秋季,氣候干燥,萬物收斂,食宜養陰潤燥,可選用雪梨、銀耳、蜂蜜、百合、麥冬、冰糖等。冬季,容易感受寒邪,食宜溫補陽氣,可選用羊肉、核桃、蝦、海馬、鱔魚、韭菜、干姜等。
因地而異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自然條件均不相同,應根據不同地域的特點進行食養。如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潮濕,人們易感濕熱,宜食清淡除濕的食物,常選用赤小豆、綠豆、薏米、冬瓜、豆芽、蘿卜、扁豆、鯉魚、鯽魚、鯇魚、泥鰍等。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干燥,易感寒受燥,宜食溫陽散寒,生津潤燥的食物,常選用銀耳、雪梨、葡萄、蜂蜜、豆漿、百合、冰糖、板栗、核桃、羊肉、韭菜、鱔魚、蝦等。
此外,進食要有一定的規律,不能為了減肥瘦身忍饑不食耗損精氣,更不能貪嘴暴食傷了脾胃。根據食物的功效和性能,結合季節、體質、年齡等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選用食物,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