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規劃》公布的“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包括浙江8處遺址(上山遺址、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安吉古城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大窯龍泉窯遺址、臨安城遺址、宋六陵),還有涉及浙江的1處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大遺址(明清海防:大鵬所城、蒲壯所城、蓬萊水城、大沽口炮臺等)。
《規劃》提出,到2025年,大遺址保護利用總體格局基本成型。文物本體和周邊環境總體安全,大遺址考古研究、保護管理、展示利用、教育休閑、傳承創新、傳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案例,中國特色大遺址保護利用理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彰顯。
《規劃》明確了主要任務,包括加強大遺址考古工作,支持央地共建、省地共建、校地共建考古工作基地(站),重點支持浙江等地建設20個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實現考古遺址公園參觀總人數1500萬人次/年等。
位于浙江的國家“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你了解多少?
上山遺址
上山遺址是一處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曾出土一萬年前的栽培稻遺址。
上山文化以浦江上山遺址命名。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地。一萬年前,長江下游已經出現栽培水稻,這是人類農業史、文明史的重要發現。這個重要的發現,是中華文明5000年的重要證據。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于寧波市余姚河姆渡鎮,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遺址,在長江下游地區古代文化研究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河姆渡文化時代較早,地層內涵豐富,出土遺物特別,對研究包括農業、建筑、手工、藝術等在內的古代農業文明和生態環境有重要價值。連同周邊遺址群落,聯系錢塘江南北兩岸各史前文化,對中華古代文明研究體系的構建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良渚遺址
早在距今5300-4300年期間,中國南方的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良渚文明,它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大地上最早的國家,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良渚遺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街道、瓶窯鎮及湖州市德清縣三合鄉境內。
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征,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無論規模和內涵,在世界同類遺址中都極為罕見,堪稱“中華第一城”。
安吉古城遺址
古城位于安吉縣遞鋪街道古城村境內。這是一處越國重鎮和秦漢鄣郡郡治的城址,是浙江越文化的文明搖籃。
古城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城墻筑于戰國時期。該城至公元589年廢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時被廢棄,建城史近2000年左右。
上林湖越窯遺址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于越州,故而得名。經考古發掘,先后在慈溪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余處。
越窯開創于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沿續歷史最長、窯場最多、分布最廣、產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窯體系。
大窯龍泉窯遺址,主要分布于麗水市龍泉、慶元一帶,作為龍泉窯的核心產區,在中國陶瓷史甚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臨安城遺址
臨安城遺址位于杭州市,南倚鳳凰山,西臨西湖,北部、東部為平原,城市呈南北狹長的不規則長方形。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于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宋六陵
紹興宋六陵是南宋帝、后陵園,位于越城區富盛寶山南麓,占地2.25平方公里。
宋六陵包括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寧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紹陵等南宋六帝陵寢。此外,還有北宋徽宗永佑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它是反映宋代皇家陵寢制度及其演變的重要遺址,宋六陵繼承了北宋皇陵規制,又開創了明清皇陵規制的先河。
蒲壯所城
蒲壯所城位于溫州蒼南,是明代衛所制時期重要的海防文化遺產,也是見證溫州海防發展史、歌頌蒼南抗倭斗爭史珍貴的歷史資料。
1996年,蒲壯所城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在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壯士所城、白灣堡、巡檢司遺址以及外圍七處墩臺合并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