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來儀為我國漢語成語,意思是鳳凰來舞,儀表非凡。出自唐·柳宗元《晉問》:“有百獸率舞,鳳凰來儀,于變時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
鳳凰,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鹍雞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龍。
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后,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并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槃”。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鳳凰來儀,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應。《漢書·王莽傳上》:“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尚書·益稷》:“《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三國演義》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
鳳凰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常用來象征祥瑞。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皇權的象征。常和龍一起使用,鳳與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鳳凰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
鳳從屬于龍,用于皇后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