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一種中國文化的產物,是穿在人身上的時尚,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結晶,十分顯著地展現了每一個民族的特長和智慧。有一種文化可以很小,稱為時尚;有一種時尚也可以很大,叫做文化。泱泱大國,千百年歷史傳承,默默地承載了一份積淀蹉跎歲月的文化。卻不知,那份文化早已深深滲透到我們平日樂此不疲的“時尚”生活中,甚至,早已根植于千年。
史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經過數千年的時間,繩早已經不是記事的工具了,它從實用繩結技藝演化成為如今的工藝品。
中國傳統五千年服飾的悠悠歷史,豐富多彩,即使各代風格迥然相異,花樣各朝不同,但在服飾上以美觀大方又實用的“結”為裝飾,卻傳承數千年,既沒有因為循環交替的朝代變更而被遺棄,也沒有因為各種外來文化的傳入而退出服飾的舞臺。
一、“結”的文化涵義
“結”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之一,傳遞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思維理念,結看似非常復雜,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一根根絲線盤結在一起組成的,表現了中華兒女心連心的濃厚情感和炎黃子孫的強大凝聚力。
結因為盤曲而具有力量,有很多詞語都與其相關,例如:結果、永結同心、結合、結交等等,給予人一種團結、溫馨、親密的感覺。“結”與“吉”具有諧音,吉有很多美好的意思,好、有利的、幸福的、吉利的日子、善、賢、美,所以人們認為結有吉的美好寓意能給人帶來好的運氣。
二、“結”在中國古代服裝上的發展
遠古時期,先人佩戴簡單的飾物是用懸掛飾物的系帶用結來將兩頭銜接,由此可以推出中國懂得利用結距今有十分久遠的歷史了,“結”的應用是先民智慧的萌芽,是愛美天性的顯露。大約在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具備了上衣下裳的形制,為了系牢衣服,只能借助衣帶打結,就這樣“結”就出現在了服裝上。
周朝時,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了,并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因為尊卑等級、禮儀的需要加強了規范化,尊卑貴賤,都有所分別,服裝也就成為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周朝人將扎系綬帶看做成加官進爵、富貴長壽和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服飾等級符號標志,并且只有在慶典、祭祀、婚禮等隆重的場合才能使用,這也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
春秋戰國時期,男女服飾都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束腰時所扎系的結飾,已有多種形式。穿衣要打結,戴帽、掛印要打結,佩玉也要打結。
古時候,古人有佩綬的例制。特別是漢代,佩掛組綬成了服飾的一大特色,地位越高的人,所佩的印綬就越長。秦代男女在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異不是很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地方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而婦女的服飾,以深衣為主,衣襟角處縫一根綢帶打一結系在腰間。
魏晉之際,中國服裝有原來的袍服制,發生了上襦下裙的變化,這就使結在服飾上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和突出,為中國服裝款式的變化、色彩的組合使用、面料的搭配等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隋唐五代時期的女裝最為精彩,其冠服的華麗壯麗,裝飾之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披帛結綬”的盛唐女裝,使結飾在中國服裝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篇。唐代壁中的侍女腰間垂掛著完整的蝴蝶結,其工整造型都是經過細心修飾的。宋代流行“千褶”、“百疊”裙,裙腰間系以綢帶,并佩綬環垂下。
明代女士裙子的樣式講究八至十幅料,甚至更多,腰間細綴數十條褶,走起路來猶如水紋。上襦下裙的樣式,使得結飾在服飾中的作用更為重要和突出。清代是結飾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結藝已發展到了十分高超和精美的水準,結飾運用廣泛,從宮廷到民間,服飾上的結已無處不見了。明清時期旗袍上的盤扣,也稱為盤紐,是傳統服飾上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用品。
從流傳至今的古代詩篇,“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等結飾都是中國古代服飾上的重要飾品。
一個普普通通的繩結在服飾中的運用,證明了我國古代人們的巧妙智慧。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繁衍壯大,生命意識的增強和社會體系的發展,結飾已經成為一種集實用、美觀、護身等功能為一體的吉祥裝飾物,它積淀著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三、“結”在中國古代服裝上的意義
中國古代服裝飾品的結也不僅僅是美化和裝飾的作用,還有其象征的意義。中國古代服飾是改朝換代的象征,幾乎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要實行“易服”的措施。
服飾上的平安結就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情濃郁的善良情感。將結運用到了服飾上,可以使服裝展現出不用的藝術風格,既展現了高雅的氣質,又展現了鄉土的淳樸、活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將結應用到服飾的局部,把圖案精致的結的設計用來點綴領口、袖口、腰間等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服飾簡潔,形成一種詩意的感覺。
小小的繩結作為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文化,蘊含著古老、神秘、時尚的氣息。將結運用在服飾上,為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將“結”運用到中國古代服飾上,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證明了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精華元素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先秦的秩序,兩漢的華美,盛唐的富麗,宋代的典雅,明代的莊重,清代的精巧,千變有宗,萬化有法,均以“結”為裝飾傳達了難以言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