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也叫“三生湯”,是我國著名的客家文化傳統茶點,更是客家人日常里的煙火氣和待客熱情的體現。以擂茶待客是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種待客禮節,所以無論婚慶嫁娶還是好友來訪,客家人都會請喝擂茶,以示喜悅和歡迎。
擂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南宋《都城紀勝》中便有記載,至今仍是許多客家地區的飲食文化,大多出現在南方地區,如江西贛南地區、福建寧化、永定、將樂,廣東的揭西、陸豐等地。其中,“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于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傳擂茶是唐宋時期河婆鎮的一位老婦人河婆所售賣的一種街邊小吃,當時河婆在潮汕和惠州的必經之路——南關城售賣擂茶,這種以茶葉、花生、芝麻、生姜等為材料制成的美食既能起到飽腹作用又能緩解疲勞之感,因此受到了眾人的青睞,擂茶從此聲名遠揚。關于擂茶的起源,也有另一種說法:諸葛亮麾下進軍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嫗制擂茶祛疾。
通過這些民間傳說,我們足以看出擂茶歷史之悠久。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之下,擂茶也流傳到了更多的地區,其傳播甚至遠至海外,如在馬來西亞的霹靂州,從2003年起已連續舉辦了多屆“馬來西亞全國河婆擂茶節”,擂茶早已不僅僅是一道傳統美食,更是客家文化的傳承!
我們常說“喝茶”,但在擂茶這里,用“吃茶”來的更為確切一些。為什么說是“吃茶”呢?這與它的原料有很大的關系。客家人制擂茶會用到擂缽和擂棍,制茶時先將茶葉、芝麻、甘草等置于擂缽之中,用擂棍將茶葉等研成碎末后倒出,后沖入沸水,再加入鹽、炒米、花生米、黃豆、橘皮等,根據個人的口味,還可以加入其它的東西進去,最后得到的便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擂茶了。擂茶原料豐富,常常呈粥糊狀,所以人們說的都是吃擂茶。
擂茶貫穿于客家人的生活之中。勞作歸家,進門先飲一碗擂茶,一天的疲憊便消去了一半;閑暇時光,喝著擂茶話家常,時間便在陣陣歡聲笑語中度過了;誰家有喜事,擂茶席一擺,鄰里鄉親便都來祝賀了,好一幅民俗風情圖!
從風俗上升到文化,擂茶以它獨有的特色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承載著歷史重量的飲茶“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