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建筑中,除建筑構造讓人駐足之外,其內外檐構圖莊重典雅的彩繪也是吸引人們注意的重要部分。因為有了彩繪,那些歷數風雨的古建筑仍然可用金碧輝煌來形容,從而使古代建筑有一種豪放而赫然的氣勢。
彩繪的歷史發展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古建彩繪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在木結構建筑上施紅色涂料的記載;秦漢時期在宮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處施以彩繪,其裝飾圖案多用龍、云紋,并且逐漸采用了錦紋;南北朝時期,由于受佛教藝術的影響,又產生了新的建筑裝飾圖案;宋代彩畫多用疊暈畫法,使顏色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變化柔和沒有生硬感,表現出淡雅的風格。
至元代又出現了旋子彩畫,但此時還不成熟。到了明、清時期,彩畫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取材和制作方面又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集歷代彩畫之精華,新的品種不斷涌現;題材不斷擴大;表現手段不斷豐富;法式規矩更加嚴密規范;等級層次更加嚴明、清晰。
彩繪的分類
古建彩繪是中國獨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名目繁多,一般分為三類: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另外地方彩繪是全國各地根據當地特色改良的彩繪模式,各有千秋。
和璽彩繪
和璽彩繪和璽彩繪是彩繪等級中的最高級,用于宮殿、壇廟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個部位是用特別的線條分開,主要線條全部瀝粉貼金,金線一側襯白粉和加暈。
用青、綠、紅三種底色襯托金色,看起來非常華貴。和璽彩繪有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及龍草和璽之分。
金龍和璽的整組圖案以各種姿態的龍為主要內容。枋心是二龍戲珠,找頭中青地畫升龍(龍頭向上),綠地畫降龍(頭向下)。盒子中畫坐龍。如果找頭較長,可畫雙龍。降龍之處,再襯以云氣、火焰等圖案,具有強烈的神威氣氛。
龍鳳和璽的級別低于金龍和璽,枋心、找頭、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龍鳳二種圖案組成,一般是青地畫龍,綠地畫鳳。圖案中亦有雙龍或雙鳳。龍鳳和璽中有“龍鳳呈祥”、“雙鳳昭富”等名稱。
龍草和璽的級別又低于龍鳳和璽,主要由龍和大草構圖組成。綠地畫龍,紅地畫草。
旋子彩繪
旋子彩繪旋子彩繪,又稱學子、蜈蚣圈,是中國古代建筑上古建彩畫風格的一種。旋子彩繪經考查來自旋花變形圖案。旋子彩繪在等級上次于和璽彩繪,在構圖上也有明顯區別,可以根據不同要求做得很華貴或很素雅。
這種彩繪用途極廣,一般官衙、廟宇、牌樓和園林中都采用。無論是圖案的線路、做法、設色,題材以及用金多寡都有嚴格的等級標準。
旋子彩繪主要繪制于建筑的梁和枋上。色調主要是黃色(雄黃玉)和青綠色(石碾玉);線條用金線和墨線勾勒;旋子花心用金色填充。
按照用金的多少可以分為金琢墨石碾玉(金線雄黃玉)、煙琢墨石碾玉(墨線雄黃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墨線小點金、雅五墨六個等級,貼金多的等級高,貼金少的等級低。
另外還有一種渾金旋子彩繪,整個構件底面不敷色彩,顯示原木(通常是楠木)本色,全部旋花、錦枋線、紋樣皆貼金箔,等級最高,現存實例如北京故宮奉先殿。雅五墨是旋子彩畫等級最低的一種,不點金,只用青、綠、丹、黑、白五色,線條輪廓都用墨線勾勒。
蘇式彩繪
蘇式彩繪多用于園林和住宅四合院。蘇式彩繪除了有生動活潑的圖案外,“包袱”內還有人物、故事、山水等。
金琢墨蘇畫是蘇式彩繪中最華麗的一種,用金量大,包袱內的畫面很精致;金線蘇畫則是一種常用的蘇式彩繪,主要線條用貼金法,其他還有海漫蘇畫等。這些蘇畫內均無大型包袱,花型、圖案等也較簡單。
地方彩繪
地方彩繪是根據國內局部地方習俗審美的一種彩畫技術。多由蘇式,旋子,和璽彩畫演變而成。其美觀程度與其他彩繪效果大致一樣,卻體現了當地的特色習俗與審美。地方彩繪的規矩性模糊,并不與其他彩畫的規矩性強。
幽幽清筆,繪就一方咫尺乾坤,淺勒一處精微天地,將萬物景狀臨摹成詩畫般的美。中國古建彩繪,深涵東方建筑文化之精髓,又極具古典色蘊之美,其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哲思,將古老的傳說吟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