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召開的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經過考古人員多年努力,已確認陜西西安江村大墓為西漢早期漢文帝劉恒的霸陵。
霸陵位置的最終確認,解決了西漢十一座帝陵的名位問題,對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那么,考古人員是如何讓霸陵現世的?
漢文帝霸陵首次被考古證實,考古人員靠什么解開千古之謎?
規模大、配置頂級
“臣民、諸侯王墓都不會超過此規模”
江村大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江村東側,2016年因周圍外藏坑出現盜墓而啟動搶救性考古。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贏透露,江村大墓平面為“亞”字形,地表無封土,墓室邊長約72米、深30多米。
他表示:“從墓葬形制來講,‘亞’字型在漢代是頂級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從規模來講,它連墓道算上的話,東西250米,南北140多米,墓葬規模非常大,墓室長度都有70多米。一般的臣民,包括諸侯王的墓都不會超過這個規模。”
出土陶俑、銅印等大量漢代文物
在江村大墓四周,考古人員勘探發現115座外藏坑,它們圍繞江村大墓呈放射性分布。目前已考古發掘的8座外藏坑內,出土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多件漢代文物。
特別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他們在外藏坑中發現了銅印印文,包括“車府”“府印”“倉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圍外藏坑應是模仿現實官署、府庫而建造的。
馬永贏表示,在古代,官印就是官署權力的象征,“所以說陪葬坑外藏坑里出土了官印,就象征地下的官署機構。100多個官署機構圍著中間的這個墓,所以這個墓主是誰?只能是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村大墓內出土了大量“著衣式”陶俑,即裸體陶俑,形態與漢景帝陽陵外藏坑出土的著衣陶俑非常相似。西漢有嚴格的喪葬制度,“著衣式”俑屬于陪葬俑中規格最高的,一般專為皇室送葬。
此外,考古人員在大墓西南角的一個外藏坑內還發現了戴有刑具的陶俑,有的脖子上戴著鐵箍,有的腳腕上戴著鐵箍,結合附近發現的青銅印章刻有“中司空印”字樣,馬永贏和同事們得出結論,這可能是一批刑徒俑。
馬永贏介紹,司空是古代管工程的部門,“既然是管工程的,那就說里面它不光有建筑材料、相應的器具,應該還有干活的人。這些刑徒,應該就是干活的人。因為在漢初的時候,為了節省民力,實際上一些大型工程主要是靠刑徒來干活的。”
與漢文帝正妻竇皇后陵形成完整陵區
在外藏坑外圍,有卵石鋪砌的陵園設施,也稱“石圍界”,邊長約390米,石圍界四面正中外側有門址,推測可能是獨立的帝陵陵園。在江村大墓東北方約800米的地方,是已經被史料和考古證實的漢文帝正妻竇皇后的陵墓。江村大墓與竇皇后陵外圍發現陵園園墻遺存,推測它們共處在同一座大陵園內。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曹龍透露,在調查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周邊的斷崖上發現了夯土的遺跡,“我們依據這個線索,對外圍進行了大規模詳細的勘探,發現一道東西長約1200米左右,南北寬約860米左右一圈的夯土圍墻,這個圍墻把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圍合在一起。”
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處于同一座大陵園內,體現的是漢代皇帝皇后合葬的同塋異穴——共處一個大陵園是“同塋”,一人一個墓穴則屬于“異穴”。江村大墓、竇皇后陵及其周邊遺跡,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陵區。
大墓西南約2000米處為薄太后南陵,北部約2100米處是此前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加之大墓的形制、規模均符合西漢最高等級墓葬規格,綜合歷史文獻和考古研究資料,專家一致認為江村大墓正是漢文帝霸陵。
霸陵是西漢帝陵制度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江村大墓被考古證實為漢文帝霸陵,使得西漢十一帝陵的名位全部確定,彌補了西漢帝陵研究的重要一環。霸陵雙重陵園、帝陵居中、外藏坑環繞的結構布局,與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顯示出明顯的差異,奠定了西漢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礎,對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