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與騰訊聯合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數字化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信息化專業委員會支持的第二屆“文化+科技”國際論壇,在深圳騰訊濱海大廈開幕。
本屆論壇主題為“沖擊與啟示——數字文化服務的新跨越”,旨在進一步促進博物館的數字化理念提升,推動新技術的應用創新,共同探討文化與科技的發展方向。2017年11月,首屆“文化+科技”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辦,4年過去,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科技給文博領域帶來新的影響和變化。
50余位文博專家縱論數字化
本次論壇陣容空前,邀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協會等13家文物機構和行業組織,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國內外19家博物館,以及7所高校和8家企業的5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共議數字時代博物館的未來之路。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深圳市副市長張華、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宇昕等嘉賓蒞臨深圳或通過視頻形式參會。
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提到:“‘文化+科技’國際論壇旨在整合文化與科技的優勢資源,為國際各方搭建前沿學術交流平臺。在數字時代和疫情之下,我們應當以更為長遠的眼光,重新審視博物館的定位與使命,深入挖掘闡釋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賦予文化遺產新的活力,答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命題?!?/span>
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致辭中表示:“2016年,故宮攜手騰訊探索文博數字化,一方面通過‘新文創’打造了古畫會唱歌等刷屏級作品,讓傳統文化成為年輕一代的潮流文化;同時以‘新科技’助力文物數字采集等數字基礎設施,并打造數字故宮等微信小程序,讓文物在云端觸手可及,助力中國文博插上了一對新科技和新文創的翅膀,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模式,為全球文博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這也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使命的重要實踐?!?/spa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視頻致辭,表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于文博產業發展,尤其是數字化方面。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從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角度出發,分享了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如何認識博物館的力量以及如何發揮好博物館的力量。他認為當科技應用于博物館時,首要的是跨學科思維與認知范式的交流與突破,其次在技術運用的層面,博物館要將科技手段的運用與博物館的資源優勢和觀眾需求緊密的結合起來,要使科技手段與博物館的文化內容相結合。文化是博物館力量的根基,科技是博物館獲取力量的主要渠道,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釋放博物館的力量。
大會主旨演講部分,由國際博物館協會及多國博物館負責人基于各自研究和實踐,分享了一些寶貴經驗。
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基于以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圍繞疫情對博物館的影響,進行的三次全球性調查結果,分享了一些重要結論,他從非全職從事數字化工作的員工比例、傳播和數字化活動在博物館總預算中所占比例、博物館推出的各類線上活動、博物館數字化相關戰略調整情況以及一些新的創收嘗試等五方面,用數據闡釋了疫情下數字化服務成為博物館重要選項。
國際博物館協會視聽、新技術及社交媒體委員會(AVICOM)副主席布魯諾·德薩·莫雷拉介紹了AVICOM主要聚焦的四大工作任務及未來聚焦的六個議題,并特別強調今年的議題是“線下關閉的博物館如何利用新媒體向公眾開放”。
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館長米哈伊爾·皮奧特羅夫斯基回顧了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博物館的數字化之路經驗,分享了他對現代科技引入古老記憶的一些看法。值得一提的是,他還介紹了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嘗試非同質化代幣(NFT)這種全新版權模式的經驗,他們一方面制作NFT水印標記獨特的復制品,另一方面在高精細的復制品中引入拍賣機制。近期館內還將舉辦NFT數字藝術展、3D投影展,也在建造云端埃爾米塔什,即實體博物館的復制版本。
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谷真美及文化遺產活用中心副主任小林牧則介紹了館內利用數字技術開發體驗型內容的實踐,基于3D、CG等數字技術為僅僅獲得文化遺產信息,而沒有真正感受到其魅力的普通公眾,提供了真實的體驗。
蘇格蘭歷史環境管理機構局長大衛·米切爾則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對國家文化遺產及遺產地相關藏品進行記錄的,并分享了災難后,又是如何通過數字化進行修復復原的過程。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以“數字故宮的未來”為題,介紹了數字故宮建設的進展和規劃。故宮以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故宮生發出“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理念,推動故宮各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其實早在1999年起,故宮博物院就開始重視“數字故宮”建設,并取得了豐碩成果,迄今完成了幾十萬件院藏文物的基礎采集工作。王院長介紹,未來的數字故宮是創新的,以科技創新為原動力;是協調的,能改善發展不平衡問題;是綠色的,注重資源節約,共筑和諧生態;是開放的,是融入世界、內外聯動的;也是共享的,服務社會,公平普惠。
本屆論壇還設置了大灣區沙龍和三場分論壇。
大灣區沙龍主題為“構建數字文化交流的灣區之橋”。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曾穎如、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李航同臺交流。各方圍繞大灣區文化政策與建設、深化港澳與內地之間數字化文化交流、等話題展開了充分探討。
在“共振?全球視野下數字文化的新形態”分論壇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胡江、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唐娜·庫爾茨等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文化藝術融合發展的新趨勢;
在“蓄力?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策略”分論壇上,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翟紅志、英國V&A博物館中國館負責人、高級研究員、策展人張弘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等多位學界業界人士圍繞如何運用數字化手段傳承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交流了看法。
在“迸發?數字文化服務的聚合提升”分論壇上,文化、學術、科技領域專家圍繞“文博數字化的新探索”展開討論,對數字文化服務的總體發展、效能提升及生態構建進行了視角多維的專業研討。
此外本屆論壇上也首次在國內分享了巴黎圣母院重建過程。利維奧·德·盧卡是巴黎文化部指定的巴黎圣母院重建項目中“數字數據”工作組的統籌協調人,也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盧卡在法國研究實驗室的盟友以及巴黎圣母院的所有其他成員利用了數字制圖、可視化軟件、虛擬現實和云計算領域的最新成果。
盧卡說,巴黎圣母院的修復完全基于云計算,對世界各地的數字設計師和網絡創意者開放,是一個無國界的地方。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學者連接到真人大小的虛擬模型后,都可以在視覺上引導戴著VR坐在大教堂內的雕刻家修復被毀的雕塑,使用遍布整個場所的攝像頭并將圖像中繼到虛擬對象。
巴黎圣母院的數字化是一個試驗臺,這是技術進步指導未來走向虛擬保存文化結晶的完美例證,這些數字克隆技術可用于再生多個世紀以來所有出現問題的世界遺產。
“文化+科技”時代命題下的中國經驗
2016年,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文物工作內容篇幅明顯提升,兩次提到“博物館數字化”,數字化內容的從第六篇提前到第五篇,這些都昭示著:文博數字化大發展的機遇已經到來。
文博單位也都積極進行了數字化探索,一方面需要緊跟國家規劃,抓住時代機遇;另一方面,加強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取長補短,借助先進科技與平臺優勢,助推文博數字化發展浪潮。近年來在科技促進文化保護、文化數字創新、數字文化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從2017年首屆“文化+科技”國際論壇的主題“傳統文化×未來想象”到今天的“沖擊與啟示”,在數字化浪潮和疫情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科技”有了新的使命。正如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致辭中所言,“從北京到深圳,從故宮到騰訊,歷史與現代交疊,文化與科技輝映,正契合了論壇的主旨。”在沖擊中能夠主動出擊,在啟示中能夠迎風啟程,這是我們在數字文明新時代下的新命題和新挑戰,也是本屆論壇“沖擊與啟示”的主題由來。
受疫情影響,本次論壇國際嘉賓以線上方式參會,這仿佛也是當下世界的縮影。疫情雖能一時阻隔,文化與科技卻能讓人心和世界重建聯結。當我們重新審視博物館的定位與使命,探討文博數字化的方向與趨勢,尋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解決方案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傳統文化必將帶著積淀的力量和時代的選擇,以更強勁的藝術生命力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論壇同期,故宮騰訊聯合主辦的“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在深圳開展,首次以數字化形式展出600余件故宮國寶,還通過數字化復原,將室內裝飾最為精美的中國宮殿建筑——故宮“倦勤齋”首度在公眾面前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