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為我國漢語成語,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典故最早出自于《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勢如破竹”原指形勢如同劈竹子一樣,劈開上頭幾節,下面各節就順著刀口裂開了。后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勢如破竹成語故事
故事發生在三國末期,晉國滅吳的一段故事,當時就差拿下吳國就可以完成三國統一大業了。
公元二六五年,司馬炎廢除了魏元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司馬炎登上帝位不久,發兵二十萬,兵分六路同時向東吳進攻,很快就攻克了江陵、夏口、武昌等東吳重鎮。不出三個月,東吳的大部分國土已落到晉軍手中。
恰巧這時候,春雨連綿不絕,河水泛濫,給晉軍行軍作戰帶來了許多困難。晉軍六路兵馬總督賈充上書司馬炎,建議收兵返回,以后再找機會繼續伐吳。自中路出擊的鎮南大將軍杜預獲悉這個消息,急忙上表,要求司馬炎下令乘勝進軍,一舉消滅東吳,不要半途而廢。
同時,杜預在武昌召集各軍將帥開會,商議進兵攻打建業(東吳國都,即今南京市)。會上,有人說:“東吳乃是百年之寇,不可能一下子把它消滅掉。現在就快要到夏天了,水勢剛開始下降,瘟疫又馬上會流行,還不如收兵,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力量來消滅它。”
杜預說:“從前樂毅依靠濟西一役,幾乎消滅了強大的齊國。現在我軍士氣旺盛,軍威大振,繼續進攻吳國,就好像是破竹子那樣,等到劈開幾節之后,下面的都會迎刃而解,再也不要費什么大的氣力了。”
最終司馬炎采納了杜預的意見,命令各路晉軍水陸并進,直取建業。如杜預所預料的,東吳的軍隊已經毫無斗志,晉軍幾乎沒有遇上什么抵擋,長驅直入。吳主孫皓投降,東吳覆滅。
“勢如破竹”體現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和質變的相互滲透,不僅表現為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還表現在質變過程中也有量的擴張。
杜預,字元凱,中國魏晉時期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杜預雖然生長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種只知享樂的紈绔子弟。他從小博覽群書,勤于著述,對經濟、政治、歷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研究。他特別喜歡讀《左傳》,自稱有“《左傳》癖”。同時,杜預也明于國家興廢之道,常說:“立德是我無法企及的,立功立言差不多可以做到。”
公元二七九年,東吳政權正處于由存在轉為滅亡的根本質變之中,晉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滅掉了東吳,這個過程就可說是質變過程中的量的擴張。杜預看清了事物的這種發展趨勢,并運用劈竹子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這種趨勢,因而堅決主張乘勝進軍,一舉滅吳。事實證明杜預的分析是正確的。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人們:當事物的質變過程到來的時候,我們應當把新質在量上的迅速擴張看成是合乎規律的現象,大力促進它的發展,以加速質變的完成。如果按照量變的“常規”來衡量它,阻礙它的發展,就會貽誤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