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自古傳承,是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爭的寶貴經驗和理論知識,也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實踐而逐步形成發展的醫學理論體系。
從古自今,流傳下的大量經典和著述,不僅是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也為后世醫學奠定了夯實的根基。
中醫的“中”即負陰抱陽,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不偏不倚,兼容并蓄,謂之“中”。
其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陰陽通,致中和。
古代的中醫不僅看病開藥,還會指導人們去認識世界,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一種關系。
所以,中醫在古代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而在古代,中醫并不只是叫中醫,還有很多有趣的別名。
一、杏林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三國志?卷四十九》記載了這個典故的來歷:相傳三國名醫董奉,隱居江西廬山期間,醫術高明,從不收取任何費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種植杏樹作為紀念,重癥愈者種5株,輕病愈者種1株。
數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計其數,種得杏樹數十萬株,蔚然成林。杏熟以后,來購買者一律不收錢,只用米交換。他得了米,就用這些米救濟山上山下窮困百姓。
董奉死后,廬山的百姓們非常懷念他,就把他的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稱之為“譽滿杏林”。
從此,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贊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二、藥葫蘆――懸壺
我們有時候常說“葫蘆里不知賣的什么藥”,是因為有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這又是源自何故?
葫蘆,古代稱作“壺”,俗稱葫蘆瓜,古代道家的象征之一。《詩·豳風·七月》中“八月斷壺”,特指的就是盛藥的葫蘆,即“藥葫蘆”。
《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坊》載曰:“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覩之,異焉,因往再拜……遂能醫療眾病。”。
雖為一則神話傳說,但是“懸壺”這一說法卻保留下來了,后來人皆稱賣藥的、行醫的為“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
三、岐黃
《醫源資料庫》記載:岐黃,岐伯與黃帝的合稱。據說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黃帝常與岐伯討論醫學,并以問答形式寫成《黃帝內經》。
其文簡而意博,其理深奧有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后世因此稱中醫學為岐黃之術,岐黃也被視為醫家之祖。
其實《黃帝內經》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只是托名于黃帝、岐伯而已,它匯集了古代醫務人員和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
四、青囊
明代沈繹詩曰:“白發至親唯最審,青囊傳業有兒孫。”這里所謂的青囊是指藥囊。
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名醫華佗,在被曹操殺害之前,曾將一個裝滿醫書的青囊送給看守他的獄吏,以謝其酒食供奉的厚意。
華佗死后,這一青囊使他的一部分醫術流傳于世,故后世也稱醫術為“青囊”。
五、華佗再世
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也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杰出醫術的醫師。
這些不一樣的稱呼,就是中國文化歷史含蓄內斂的表現,沒有用各種直接夸張的詞匯來表達崇敬之情,但是也用極富內涵的詞語來道出了人們對醫術高明、醫德仁心的醫生的感激、敬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