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系低溫鉛釉陶的習稱,是一種常用于宮殿、陵寢、寺院、廟宇、寶塔等建筑的裝飾材料。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琉璃在造型樣式、裝飾風格、工藝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琉璃建筑將中國傳統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建筑形式。琉璃生產在山西省分布廣泛,以太原、陽城、河津、介休等地為主。
歷史淵源
漢魏時期
中國建筑琉璃的生產與運用,到了漢代才出現在古籍記載之中。《西京雜記》有一段記載和描述與琉璃制品有關。這段記載可以表明,文中描述的綠琉璃是中國古法琉璃中近似玻璃的琉璃產品。從中可以看出,從西漢時期開始,皇家就用琉璃作室內裝飾了,而且“窗廊多是綠琉璃,亦皆達照”。看來,建筑上用琉璃裝飾效果非常好。隨著時代的前行,中國瓷器燒制技藝促使中國燒造業全面發展,中國古法流璃燒制技藝也得到了提高。中國人在古法琉璃的基礎上運用燒瓷技術,能標準化成批生產琉璃制品了。
隋唐時期
隋代時,由于南北朝戰爭不斷,頻頻改朝換代,都城難以確定,更談不上建造皇宮。為皇家建筑服務的燒制琉璃技法久已失傳。后來何稠使用燒瓷的燒制技法作為嘗試,燒制出綠色瓦件,其結果與真琉璃無異,這樣復原出了失傳的琉璃燒制技術。唐代在建筑領域,皇家建筑琉璃燒制技藝與中國國外的琉璃燒制技藝交流日益頻繁,出現了琉璃燒制技藝的一個黃金發展時期。
宋金時期
北宋時期的琉璃燒制技術和產量都有很大提高。位于開封佑國寺的琉璃塔是使用琉璃材料裝飾的建筑代表作。金滅北宋時,從汴京掠奪了大批工匠到燕京修建皇城,公元1151年金朝開始終建皇城金中都,大規模地修建宮殿陵寢建筑,又如此頻繁地大量使用琉璃瓦,促進了中國琉璃瓦燒制技藝的迅速發展。
工藝特征
造型
琉璃渠窯燒制的琉璃瓦是皇家建筑不可或缺的構件和飾物,一直是由皇家“天工坊”監制,不允許隨心所欲地創新與變化。皇家建筑各種構件的造型從末代曾歷經一些演變,到明清時期基本定型。
題材
琉璃構件的表現題材十分豐富,應用于不同等級規格的建筑中,包含了人物、動物、植物、瑞獸、兒何紋樣等多種題材。其中、瑞獸是裝飾內容的表現主體,主要出現在帝王府部,其他題材應用在相對輕松的環境或是作為附屬裝飾內容。
原料
釉科獨特: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鉛為主.是一種含鉛的燒制玻璃的基釉料,具有明亮透底的特點.為傳統琉璃釉料的正宗配方原料。坩子土是中國北方地區燒造瓷器和琉璃瓦的上等原料,琉璃窯所用原料為特有的坩子土,可以做到選料精細,并且可以先采樣試燒,達到標準方可使用。這種坩于土的特性是,雖為黑色土質,一次素燒后就變成了白色素坯。所以琉璃渠官窯的琉璃胎質呈月白色而且堅硬,容易掛釉,不脫釉。
傳承價值
琉璃燒制技藝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杰出成就,琉璃制品多樣的形式,斑斕的色彩,豐富的造型,精湛的技藝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對歷代建筑業的發展和建筑物的美化起了重要作用,是陶瓷藝術和雕塑藝術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體現,琉璃建筑也成為富有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建筑形式。琉璃燒制技藝集中國低溫鉛釉陶制作工藝之大成,是傳統制陶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傳統建筑形式的衰微,琉璃的需求逐漸減少;又因琉璃煤窯燒制存在環保問題,加之產業萎縮、人員流失和制作技藝荒廢等原因,琉璃燒制技藝這一傳統工藝已瀕臨滅絕,急需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