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較多的古建筑,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張掖的歷史文化體現在哪兒?張掖還有哪里值得推薦的歷史文化遺跡呢……
鎮遠樓
鎮遠樓俗稱鼓樓,又名靖遠樓,位于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于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樓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磚包的高臺上。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樓上四面懸有匾額:東為“金城春雨”,西為“玉關曉月”,南為“祁連晴雪”,北為“居延古牧”。
民勤會館
在張掖二中院內,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筑。民勤會館是民勤縣商人建于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大殿、陪殿、廂房、鐘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設私立民勤小學,館舍至今保存完好。
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建。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貿云集的重鎮,從山西、陜西等地來的客商,在張掖開辦了幾十家大商號,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已經營的實力范圍,于是結幫會、設會館,將始建于雍正二年的關帝廟改建為山西會館,修建費用都由客商募捐。
新河驛
新河驛這里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堡,邊長70米,墻體黃土夯筑,墻內存一驛井。目前這一遺址正在修復開發階段。建成后,坐汽車過往的游客可在驛站或2642號里程碑處下車,騎馬、騎駱駝或坐木輪馬車,親自走一段2.5公里長的“絲綢古道”,體驗古人在絲路上長途跋涉的苦樂。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始建于北涼時期(401年-433年),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禪窟1座,窟前寺院遺址28處?,F存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萬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為穹隆頂、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
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位于張掖市甘州區明永鄉下崖村312國道南北兩側。因傍依黑水,故名黑水國。分南、北兩城,兩城相距2公里。北城始筑于匈奴占河西之時,漢代沿用并為張掖郡治觻得縣城。南城始筑于唐代、宋、元、明沿用。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國內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唐古代文化遺址。駱駝城遺址現已出土的數百塊彩繪壁畫磚,全景式地反映了漢唐時期綠洲屯田、西塞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遠古神話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開發史。
張掖的每一個遺跡,都是一段歷史故事,即使不再那么顯眼,但是他們的故事會不斷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