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三高”等慢性疾病已逐漸成為高發病,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中醫養生已逐漸被大眾認可和接受。
中醫養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順應自然。
養生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對生命的認識,養生就是要倡導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和享受人生的積極態度,一切從生命的本質出發,遵循大自然法則,順應自然規律,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從而能夠達到自然壽命。
其次,形神統一。
中醫的基本特征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其中,整體觀念中強調形神統一的思想,就是說養生不僅要重視形體養生,還要注意精神養生。中醫對精神因素與疾病的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為情志失調是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正如《素問·舉痛論》言“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故對于人來說,思想情緒的調節尤為重要,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恬淡虛無,才能使氣機調暢,氣血調和,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再次,飲食有節。
飲食養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1)飲食結構。飲食必須多樣化,以保證各種營養物質的充分攝取。對于年老體弱者,可從食補入手,飲食營養全面,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2)飲食習慣。飲食要饑飽適宜,不能暴飲暴食,切忌偏食。
(3)飲食宜忌。飲食應因人而異,根據個體習慣選擇相應的食物,但務必做到營養健康。
(4)飲食調護。飲食時要有好的情緒和精神狀態,正如《呂氏春秋·盡數》講“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咸進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這也是很有道理的。還有飯后散步按揉腹部,對于促進胃腸道蠕動,幫助消化是很有幫助的。
最后,順時攝養。
《養老奉親書》曰:“春溫以生之,夏熱以長之,秋涼以收之,冬寒以藏之”。所以養生更應該“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依據氣候特點,春季宜“戒殺”“養生”以順生氣;夏季宜居“虛堂凈室”,免遭“賊風”侵襲;秋季肺金當令,飲食方面宜少吃辛辣,適當增加酸味食物,以攝養肝氣。冬季寒冷,心陽容易受寒,所以應注意攝養心氣,飲食安排宜“晨朝宜飲少醇酒,然后進粥,臨臥,宜服微涼膈化痰之藥一服”,忌多食炙炒之物。
總之,古代中醫養生是一門大學問,我們需要從古代中醫醫籍中汲取營養,然后再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制定出符合現代人需要的新中醫養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