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居的特征是橫向發展,呈多院落式長屋,基本形制為一字形及其變種,有三合院、四合院、┍┑形、日字形、目字形、三推九明堂、多院落多軸線大屋等。其中最具溫州地域特色的是一字形長屋、多院落式長屋、四面屋、畚斗樓等。
溫州民居的建筑藝術是原生型的,木構架很少進行藝術加工,少雕刻、基本不施油漆,大量使用木板墻,輕盈透薄的雙曲大屋頂,眾多的大挑檐,不等坡、不對稱的穿斗架,貌似一棵闊葉樹,高低錯落,枝葉扶疏,展示通體的木構架、木肌理,流露著木建筑的自然質樸之美。它們有著“立面豐富”“多檐”“重結構”“木作、石作技法古老”等特色。
▲平陽順溪老四份庭院
1.立面豐富
溫州民居的四個立面都非常豐富,正立面長且兩側有顯著升起的屋脊,其做法是將梢間脊柱加高,或在梢間脊柱上架枕頭木逐漸抬高屋脊。還有一個做法是將梢間屋面降低一個榑徑加一個枋高,厚度在四五十厘米,這種處理打破了長屋立面的單調感,而且突出了明間的地位。浙南民居多做懸山頂,出檐較深,與長長的立面相協調。
有些則在兩端山墻上做披檐,做法是將兩層山柱內移,山柱間聯以枋條并延伸到廊檐上,以此作為小披檐脊榑。同時在底層山柱上端架榑條延伸至與脊榑同長,從正立面看為一個小歇山頂,從山面看為一條長披檐,既有防雨防曬的實用功能,又豐富了立面。
山墻面多暴露梁架結構,不等坡,梁架也不對稱,且把那些細材、彎曲的木材都用上。細彎如眉的穿條貫于柱間,美其名“眉川”。也不用磚封山墻,而是在柱架之間嵌竹編并抹以白灰。陽光下、陰影里,整個山面凹凸有致,明暗分明,輕盈活潑。
溫州的一些大三合院、四合院還流行以磚雕透墻分隔內部庭院,圍隔出小姐樓、花樓。這種樓從外面看四個立面豐富,從里面看各個立面更加豐富。實例如平陽順溪陳氏”老四份“大屋,泰順圓州黃永元宅、吳宅等。
2.檐多且深遠
溫州民居四個墻面都有做眾多的檐,有重檐、廊檐、腰檐、門檐、窗檐、廂檐等眾多名目。眾多的檐又派生出另一個特色,即造就了豐富的山墻和生動的屋角,有些住宅兩層樓房的腰檐與山檐相交,在山墻上挑出一片斜面,或轉折過來在轉角外斷開,形成一個小巧的山尖。有些山尖做得很大,看上去像個亭子。
▲古建中的“昂”
3.重結構,不事裝飾
浙江多數地區的民居對大木作梁、栿、棟、枋、額、牛腿、雀替等受力構件,都進行藝術處理,或雕刻或繪畫,使之同時成為裝飾件,但這里的大木作構架上基本不進行雕刻裝飾,也不施油漆,袒露著構件的原形原色之美。
4.木作、石作技法中的宋代建筑遺風
溫州民居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木作、石作技法,具有宋代建筑法式遺風。
梁柱:以舒朗的穿斗式為主,配以抬梁式,穿斗架因材分置、不拘一格。前廊上層檐柱進退如《營造法式》騎廊軒做法,普遍使用月梁,這是北宋風格。月梁是浙江民居特色,但浙中、浙西一帶的月梁多進行雕刻,裝飾性強,這里的月梁不雕刻。穿軒月梁不插入柱身,而是架在櫨斗之上,月梁截面高寬比按《營造法式》2:3之規定。明栿、乳栿做法都接近《營造法式》,剳牽、細頭置于櫨斗或跳頭上,粗頭插入柱身或仍置于櫨斗之上,形如海蝦,俗稱“大頭梁”“泥鰍梁”。這種做法在近代的官式建筑上都沒有了,在溫州民間卻得以保存。
檐下鋪作:歷代嚴禁庶民住宅施重拱藻井,明代甚至禁止任何斗拱的使用,而浙南卻一直在沿用,且做法古拙,具有宋風。柱頭有明顯卷殺,柱頂坐櫨斗,檐柱上多用宋式圓櫨斗,門及牌坊上大量保留了逐跳偷心拱,有的竟達六跳。有些住宅上還存在”昂“或“假昂”。永嘉花坦敦睦祠大門分心槽構架上,還存在罕見的“連珠斗”。嶼北某宗祠上還出現“皿板“,這是漢及六朝時的構件造型,極其珍貴。
▲逐跳偷心拱
▲古建中的皿板
▲泰順洲嶺民居櫨斗
斷砌造:把大門心間的臺基垂直切斷,便于車馬出入,這是宋式做法,浙南平陽、永嘉、樂清、文成的民居、牌樓中都可看到這種做法。
梁峰牽:在脊檁下方四五十厘米處,置一根與脊平行的檁,叫梁峰牽。這也是宋式做法,其他地方已看不到,溫州永強一些古老大宅中還存在這種構件。除上所述外,溫州有些老屋用廊屋代替回廊,很多老屋梁柱升起、側腳,用瓜楞柱、木柱礎,也都是宋式做法。這些只能從古畫《清明上河圖》《文姬歸漢》《千里江山圖》中看到的形象,在溫州民居中還偶爾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