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長安八水——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二)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2-01-19 09:16:10  來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作者:史念海
核心提示:漢唐長安城外這樣優良的生態環境,還應再加上當地土壤的肥沃。漢唐長安城位于黃土高原。

優良生態環境的人為運用


  漢唐長安城外這樣優良的生態環境,還應再加上當地土壤的肥沃。漢唐長安城位于黃土高原。黃土疏松易于耕耘,早在撰寫于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篇》中即列黃土為全國土壤的上上等,也就是最好的土地。黃土為當地土壤的總稱,還可細加區分。其中所含的物質,可能還有更多的差別,不過雨水充足,日照較長,都可獲得很好的收成,成為富庶地區。遠在新石器時期,這里的人口就已相當眾多,迄今其遺址已多有發現,甚至較現代村莊尤為稠密。周秦兩代的先世能夠肇興,就是憑藉這里上田的優勢,說得更遠些,早在后稷之時,這里就已是“禾役穟穟,麻麥幪幪”。這兩句話見于《詩·大雅·生民》篇,是周人稱頌乃祖的盛績。穟穟形容禾苗長得美好,幪幪形容麻麥長得茂盛,這都可以說明漢唐長安城附近的富庶,其來久矣。就是這樣富庶地區吸引了劉邦來此建都。



《尚書·禹貢》書影


  前面曾征引過漢時人對于長安城外富庶的夸耀,稱之為陸海,以比喻當地物產的繁多。此話出之于東方朔。東方朔首先提到漢長安城外的山,說“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東方朔接著還說:“又有秔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故豐鎬之間,號為土膏,其價畝值一金”。東方朔的話是不錯的。漢長安城外,當時只有白鹿原,這樣廣大的原,是可以發展農業的。唐長安城外的原是比較多些,如前所說,有些原與原之間并無明顯的分界線,實際上還是相連在一片的。東方朔所說的漢長安城外的農田畝價一金,這是當時全國各地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就是后來魏晉時期還是如此,直到南北朝時江南太湖流域和其東南的沿海附近才能有這樣高的農田價值。


  黃土高原的黃土能夠顯得肥沃,需要有充足的雨水。如前所說,漢唐時期降水是較多的,但也不免有雨水欠缺的年月,甚或干旱,發生災荒。漢唐時期人們是會充分運用優良的生態環境,克服這樣的困難的。引用水流灌溉農田,早在周秦兩代就已經講究實行?!对姟ぐ兹A》篇所說的“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就是具體的例證。滮池在豐鎬附近,池水雖可灌田,為數可能不會很大。周人還有以《甫田》為題的詩。詩中有句說:“黍稷稻梁,農夫之慶”。可見當時種稻是相當普遍的。種稻是離不開水的。應該說當時農田水利已是相當的發達。后來秦國開鑿鄭國渠,引涇水向東一直通到洛水,灌溉鹽堿土地數萬畝。這一項巨大的灌溉工程,一直受人稱道。漢時以長安為都,依然能坐享其利。漢代接著不斷開渠引水,成就更大。當時在鄭國渠旁先后開鑿六輔渠和白渠。還引渭水開鑿成國渠、靈軹渠和蒙蘢渠。成國渠自郿縣(今陜西眉縣)引水,直通到始平(今陜西興平縣)和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漢長安城附近浐、霸、豐、鎬、潏、澇諸水的引水渠道雖未見諸記載,但東方朔所說的陸海中農作物,首先提到的是秔稻。秔稻種的很多,顯示當地的渠道不少??赡苓@些渠道都不是很長,所以不見于記載。顯然可見,通過這些渠道的開鑿,已經構成一個農田灌溉網,這個灌溉網西起眉縣,東至新豐、高陵兩縣(今為臨潼和高陵縣)。北起涇陽(今涇陽縣)之北,南至秦嶺之下。漢長安城正位于這個農田灌溉網的中央。唐代承受漢代舊跡,使這個灌溉網繼續發揮作用,并沒有很多的減低。正是有了這樣農田灌溉網,農業不斷得到發展,漢唐長安城就不斷顯現富庶繁榮。



《陜西分界圖》

吳學儼、李釜源、朱紹本等編撰《地圖綜要》

明末新安黃氏刻本


  然而更大的引水工程,卻是漢唐兩代的漕渠。漕渠引渭水東流,由漢唐長安城通到渭水下游和黃河,用來運輸山東的漕糧。漕渠引謂水的地方,后來稱為興成堰,在今咸陽市西南。漢代在開漕渠之后,還在長安城西南,開鑿昆明池。昆明池匯集豐、鎬和潏水。昆明池水流出,會入漕渠,也可以說是對于漕渠水量的補充。其實沒有昆明池,豐、鎬和潏水,還是會流入漕渠的。漕渠由漢長安城南,流到城東,結合浐霸兩水,循渭水之南向東流去。唐漕渠大體沿用漢漕渠的故道。迄今漢唐漕渠的故道尚多未湮沒,


  漢唐兩代不僅開鑿漕渠,運輸漕糧,而且引水入長安城中,供應城內用水,且用以美化城內環境。漢代引用的為潏水,唐代則在潏水之外,還引用浐水和義谷水。漢時潏水本是由長安城南,北流經長安城西,注入渭水。漢長安城筑成后,又在城西建筑建章宮,潏水實際上是穿過建章宮的。潏水雖經建章宮北流入于渭水,卻有枝津繞城西城北,東北入于渭水。后來漕渠鑿成,也就匯入漕渠,就在城墻之外還有一條王渠,繞城流去。引入城內的水道稱為明渠。明渠由漢長安城西面最南的章城門之南流入城內,經未央宮內,再經長樂宮北,由城東面中間的清明門南流出城外,與繞城的王渠會合。未央宮有滄池,長樂宮內有酒池,都應是明渠在城內儲水的池沼。


  唐代引潏水入城的最初有兩條渠道。這是承受隋時的舊規。兩條渠道一為永安渠,一為清明渠。永安渠由長安城外郭城南面三門中最西的安化門內大安坊之西入外郭城,一直向北流去,由內苑的景耀門流出,北流入于漕渠。清明渠則由安化門入外郭城,北流折東入于皇城,再由皇城入于宮城,儲于諸海子之中,再由海子北入漕渠。引用浐水的為龍首渠。龍首渠在行將入城時分為兩枝。一支由外郭城東面三門中最北的通化門南流入外郭城,入于當時南內興慶宮,由興慶宮西流入于皇城、折北入于宮城,亦儲于海子,也由海子北入漕渠。龍首渠另一支,是由外郭城北,西流入于大明宮的東內苑,再由東內苑匯入浐水。引入唐長安城的還有義谷水,義谷水亦發源于秦嶺山中。其實本是潏水的一個源頭。引義谷水的渠道為黃渠。黃渠注入曲江,并由曲江溢出,入于曲江西北外郭城的諸坊。唐長安城外郭城內園林很多,都是藉著這幾條渠道的水流興建起來的。



《陜西省城圖》

1893年繪

現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


  還應該特別指出:唐長安城引用潏水的渠除過沿用隋時舊跡的永安渠和清明渠外,還有兩條,一條是唐中葉引的,由外郭城西面三門的中間金光門入城,注入西市的池中,以儲由山上運來的材木。這條渠道引用的水流,歷來一直有錯誤的說法。據說西市所儲的材木是由秦隴運來的。秦隴遠在長安城西,運道至少要經過渭水?,F已查明,唐長安城西和渭水河谷高低相差,迄今猶有十米。就以十米計算,引渭水入城,根本是不可能的。所引的只能是潏水。在此之后還有一條引用,引水的渠道也稱為漕渠。這條漕渠的渠道也由金光門入城,大概就是利用早年已經開鑿成的渠道。入城后仍先流到西市,再由西市東流,折而南流,又復東流,再轉而北流,由皇城之東,北流注入大明宮的太液池,又由太液池流出匯入浐水。早年流到西市的渠道是為了運輸材林,問題還比較簡單。這時再鑿漕渠是為了運輸南山的木炭。唐時尚未發現和使用石炭。長安城中百萬人家,取暖炊膳所使用的皆是木炭。這樣多的木炭如何運到長安城中,確實是不易解決的問題。為了滿足長安城中的需要,就開鑿這條漕渠。南山木炭在山下裝船,一直運到城內。長安城內渠道里能夠行船,這是亙古未有的大事。甚至當時皇帝也親自出來觀看,確實是少有的。此事見于文字記載,應該是確實無誤的,并非當時人過分的夸大。五十年代,西安市南郊香積寺附近溫國堡曾經發掘出一艘沉船,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就是證明。這也說明當時潏水流量是相當大的。潏水流量雖大,卻未貫穿唐長安城,為了運輸木炭到城內就不能不開鑿這樣通到城內的漕渠。


  這里可能引起一個問題。潏水流量很大,究竟只是渭水一條支流。潏水都能行船,渭水當然也是一樣,甚至還會更好。潏水側旁開鑿漕渠,是因為引潏水流入長安城內,在渭水側旁開鑿漕渠,是為了運輸漕糧。運輸漕糧就不必運到長安城內,為什么也要開鑿一條漕渠,沿渭水之南東流?而且漢唐兩代都是如此。這當然是各有原因的。渭水下游流經關中平原東部,河道多彎曲,由漢長安城東行,至于現在潼關的黃河岸邊,路途長三百余里,由渭水乘船,水道卻長達九百余里。漕船逆水而上,就須耗費許多時日,這是漢長安城下開鑿漕渠的一個緣由。唐長安城下的漕渠,是隋時開鑿的。隋文帝為開鑿漕渠還特頒布一道詔書,說開鑿漕渠的原因,是由于渭水下游流淺沙深。按諸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渭水下游地勢更為平坦,渭水中挾帶的泥沙就會隨處沉積,抬高河床,河床抬高了,河面就相應展寬,這就必然形成流淺沙深,不利于漕舟的運行,因而也就不能不開鑿漕渠。


優良的生態環境

與漢唐長安城的創建


  漢唐長安城創建時,由于都能善于運用生態環境,故其規模皆顯得瑰偉壯麗。


  漢長安城位于龍首山下渭水南岸,就不能不充分利用山水的形勢。當時為了修建未央宮,還鏟平了城南的一段龍首山。龍首山就是后來的龍首原。龍首原在渭水南岸突兀咼起,故在當時就稱為龍首山。漢長安城雖就近似長方形,但四面城墻除過東城墻南北端直外,其他三面皆有若干曲折處,而南北兩面的城墻曲折處更多。未央宮是鏟削一段龍首山才建立起來的。未央宮之南長安城的南面最西城門,也就是西安門,只好設在龍首山麓了??墒俏靼查T東的安門卻更向外突出。安門之東的覆盎門卻又向內凹入,較西安門更為偏北。顯然可見,漢長安城的南城墻是隨著龍首山北坡的曲折形勢建筑的。只是未央官的規模過于弘大,才不能不鏟削一段龍首山。



漢長樂未央宮圖

載于清·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卷四


  漢長安城的南城墻因龍首山的形勢而顯得曲折,其北城墻也多曲折,則是隨著渭水的河道而有所變化。現在渭水已向北轉移,而且移得很遠。漢長安城始建之時,渭水卻是側城而流,由西南流向東北。城隨水勢,則是愈到東北就愈顯得突出,漢長安城北城墻也是三座城門,橫門最西,也是在最南處,其次是廚城門,就較橫門偏北,最東的為洛城門,也就更偏北了。


  漢長安城南北兩城墻都顯得曲曲折折,因而就有人比之于天上的南斗和北斗。這樣的比喻很恰當,漢長安城遂有斗城的名稱。不過有人卻說,漢長安城是按照天上南斗北斗建筑的,這就與實際情況相違背,也汩沒了建筑漢長安城的人士的對于生態環境的善于運用。


  這樣的情形可以漢長安城的西城墻作為說明。漢長安城的西城墻也有不只一處的曲折處,可是天上并沒有什么西斗和東斗。漢長安城西城是瀕泬水建筑的。泬水在流過西城墻最南的章城門后,就轉而流向西北。泬水流遠了,可是其枝律卻仍然向北流。枝津也有彎曲處,所以章城門北的直城門就稍稍內縮,不與章城門平齊。泬水枝津繞漢長安城西北角,隨北城墻之北向東北流去??墒菨h長安城的西北隅并非端正的直角,而是向內凹入。這顯然是先有泬水枝津而后筑城的。當時井未因建筑漢長安城而使枝津改道,正是這樣才能更顯得漢長安城的壯麗。



漢故長安城圖

載于元·李好文《長安志圖》

現藏于國家圖書館


  唐長安城并未遵循漢長安城的舊規,而是移向東南的龍首原上。為什么要有這次遷徙?當年移建都城時,隋文帝曾經頒布過一道詔書,指出漢長安城過于狹窄,而且歷年已經久遠,難于從新改建,還是易地分建為良。還應該指出,漢長安城自始建至于隋時,數百年間,城中積水下滲,地下水亦受到污染,堿鹵不堪飲用,不能不另遷新都。以后事征驗,這應是確實的記載。現在西安市城墻絕大部分本為隋唐時皇城舊址。唐長安城雖告圯毀,皇城卻由五代時沿用至今。迄今東西大街之北,井水皆若咸難欽,東西大街之南亦有多處如此。今城的西南部尚有以甜水井為名稱的街道,可知井水甘甜實為珍貴。今西安市內外皆已不再汲引井水,然年事稍長者,猶能歷歷言之。以今例古,可以想見其時不能不遷徙都城的一個原因。


  漢長安城在龍首山下,唐長安城則在龍首原上。漢唐之間,雖已經歷數百年之久,龍首山上逐漸敉平,成為龍首原。然尚有突兀高起之處。隋文帝所頒布的遷都詔書中就仍以龍首山相稱,不過詔書中亦曾稱遣其地“川原壯麗”,堪為新都筑建之地,實際上當已成為原狀,與高起的山勢不同。話雖如此,原上原下的高差,現在測量猶有十米左右。龍首原既然高于漢長安城,水源何在?這是建都之初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


  如何解決新建都城引水問題?龍首原雖高于漢長安城,引水卻并不困難,甚而還較為容易。龍首原南接少陵原。少陵原南隔潏水為神禾原。神禾原之南即為終南山麓。終南山下雖皆系平原,原面卻一例向北傾斜,直至于渭水岸旁。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由于潏水河谷下切過深,潏水兩側的原畔皆顯得聳起壁立,仿佛不可逾越。就是少陵原上近潏水處猶起伏數道高堰,唐時已有人別稱之為鳳棲原。少陵原西北,鳳棲原之西又有所謂畢原者。鳳棲原較之少陵原南部已顯得低下,畢原更顯得平坦。潏水就是由少陵原和畢原之西流向西北入于渭水的,從現在地形觀察,少陵原南端最高,華原已較低。畢原雖低于少陵原南端,卻高于龍首原。因此由畢原西側引水入唐長安城,乃是由高趨低,自然下瀉,用不著多費氣力。隋時始遷都時,即已引水入城,流經清明渠和永安渠,唐時更引潏水為漕渠,也流入城內,就是這樣的道理。


  唐長安城所引用的水流,潏水而外還有引浐水的龍首渠,引義谷水的黃渠,都是適應少陵原的向北傾斜的地勢,引水成渠的。少陵原本止于浐水西岸,岸旁原邊尚有龍首渠引水口的遺址。由于水河谷下切較深,龍首渠引水口仿佛懸于空間,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生態環境變化很大,在現在看來仿佛很不合乎常理,如果了解當時情況,也就可以釋然。至于義谷水,出山不遠處就是少陵原東南端,因勢利導,自然成為渠水。黃渠下游注入曲江。曲江在唐長安城東南隅。黃渠所經皆在唐長安城外,與清明、永安、龍首諸渠不同。



唐宮城圖

載于北宋·宋敏求撰《長安志》


  前面說過,唐長安城位于龍首原。龍首原本來稱為龍首山,由山變成原,顯得原面已經敉平,實際上還不盡是如此。唐長安城有六條高崗,皆由西向東,微向北趨。隋時設計建筑都城時,就把這六條高崗包括在城內,并按《易經》六爻的釋意,由北而南,分為九二、九三等。當時以九二置宮殿,九二高崗即在宮城之內。九三橫于皇城之內,依《易經》的規定,設置王朝的官署。也就是說,依據高崗分布的趨勢,傅會《易經》的舊說,作為不同的布置。經過一千多年的變化和近年來城市的建設,這些高崗大都已經和其附近的平地一樣,輕易看不到其間的差別。只能在較為精密的地形圖上,顯示當地的等高線的高低稍有一此差異??墒钱敃r所謂九五的高崗,在現在西安市南郊南關正街的東西和小寨東西路之北,還能明顯看到?,F在的南關正街以前稱為草場坡。以坡相稱,足見其地勢的不平。現在南關正街相當平坦,成為城郊重要的道路,可是兩側高樓之后猶可見高聳的岸壁,特色依然存在。當時的玄都觀和大興善寺皆建在這個高崗上。玄都觀遺址久已湮沒無聞,大興善寺迄今猶為佛教圣地。正是因為有如此不同的地形,也影響到城內的引水渠道。唐長安城的外郭城內,以里坊相區分,里坊之間分別形成街道。其南北向的街,以朱雀門街為主。朱雀門街亦稱天街,北起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門,南至外郭城南面正中的明德門,中間就是通過這條九五高崗的。朱雀門街東西的街道,分別稱為朱雀門街西一至五街,和朱雀門街東一至五街。清明渠由朱雀門街西第安街北流,永安渠由朱雀門街西第二街北流,都在這幾條高崗之西。唐時引水的漕渠,由外郭城西面正中的金光門流入城內后,折而南流,經過兩坊之地,再折而東流,由朱雀門街西第三街東流至朱雀門街東第二街再折向北流,就是為了繞過所謂九四的高崗。龍首渠在唐長安城的東半部,遠離這六條高崗,但也不能流到朱雀門街之西,也是這樣的道理。



王振鵬《大明宮圖卷》

紙本水墨,元,31.1×683.3cm

現藏于美國大都會美術館


  唐長安城還有兩處高地也應在這里一并提到:一為樂游原,一為大明宮所在地。樂游原在外郭城東面三門中最南的延興門內,主體延袤于新昌、升道、宣平、升平諸坊。青龍寺就在新昌坊內。樂游原以原相稱,為外郭城中最高處。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曾在原上賦詩,謂可以遠望昭陵。大明宜在外郭城北,也是在唐宮城的東北,當地高敞,當時在其地建筑大明宮,為正式朝會和接見外賓之所。由于地勢高敞,不僅可以遠眺終南山,還可以俯瞰長安城全城。大明宮早已圯毀,其遺址猶為高丘,聳峙于隴海鐵路西安車站之北。


  漢唐長安城的生態環境是優良的。漢唐長安城雖非一城,相距不遠,皆位于關中平原的中部。關中平原在漢唐時期皆以富庶見稱。漢唐長安城不僅有涇渭等八水圍繞,且南倚終南山。終南山上森林覆蓋,郁郁蔥蔥,山下平原又遍地竹林,到處碧綠成片。由于八水圍繞,使漢唐長安城皆位于農田灌溉網的中心,更增加富庶的程度。又由于氣候溫和,甚至燠熱,雨量充沛,八水流量皆相當高大,因而能利用水力,修鑿漕渠。唐時長安城渠水中竟然可以行船,這是亙古未有的大事。今后發展不可預知,在今天說來,應該是空前絕后的偉業。



西安城樓舊照


  由于生態環境的優良,漢唐長安城都可說是瑰麗弘偉。漢長安城以斗城見稱,足見其善于利用地形。唐長安城較之漢長安城更為弘廣,城內竟然包括了六條高崗,還有一個樂游原。漢長安城因山勢水勢,南北城墻曲曲折折,顯得筑城之時,已盡利遽自然的能事,唐長安城由于高崗橫峙,不盡平坦,而司設計者卻能利用這樣的形勢,使城內建筑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可以說是別開生面,與古不同。


  漢唐長安城今僅存遺跡,由這樣的遺跡想念當年的雄風,皆能令人徘徊留連,不能遽去。


 
標簽: 長安城

本文標題: 長安八水——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二)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11372.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普洱| 来安县| 辛集市| 海晏县| 辉南县| 富阳市| 左贡县| 南通市| 元朗区| 新密市| 肥乡县| 宁晋县| 上犹县| 彝良县| 稷山县| 正宁县| 巨鹿县| 杨浦区| 东辽县| 兴安县| 永靖县| 彭山县| 炎陵县| 瑞安市| 衢州市| 渭南市| 赫章县| 汉阴县| 平遥县| 昌都县| 临安市| 太原市| 长乐市| 乐山市| 天峻县| 怀宁县| 大港区| 沧州市| 玛曲县|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