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拜年,不得不說歷史源于流長,在東漢《四民樂令》有所記載:“正月之朔,是謂正旦,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至宋代,拜年已不限民間百姓,上層社會也逐漸流行起來,并成為聯絡感情一種最好的方式。那么古人在大年初一是怎么拜年呢?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古時“拜年”原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遇有同輩好友,也要互相施禮道賀。
在宋朝,如果親戚朋友很多,難以登門拜訪,就會遣派仆人手持名片去拜訪,而作為主人,也會在自己門前貼上紅紙袋,用來盛放名片,稱為接福。
上層人士有互相名帖投賀習俗,在宋朝士大夫交友廣闊,對于耗費精力及時間,又關系不密切的朋友,往往只叫仆人拿著名帖拜年即可。
在清朝時期,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即是相當于現在同學聚會。
中國古人大年初一,往往會遵循“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的原則。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
在中國傳統拜年禮儀大多分為三種
一、叩拜:小輩給長輩拜年,必須叩首行禮。
二、躬身作揖:即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禮”。行禮時需雙手抱拳前舉,左手握右手,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躬身。
三、抱拳拱手:即是平輩之間拜年。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左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
這些都是大年初一正確的古代拜年方式,當然對于現在而言,也可以適當簡單,但不能忘記傳統,畢竟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