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這天,是諸神下界的日子。據傳,臘月是諸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來在人間積功德、布施等情況的時間。他們在上天朝賀飲宴一番后,初四這天就要回人間繼續供職,也就是說,初四這天是他們春節假期的最后一天了。
諸神下界,人間當然要好好地招待他們了。所以,從初四下午開始,人們要先擺好供桌,供桌上陳列牲醴、果品、酒水、菜肴,還要點上香燭,供諸神享用。同時,還要焚燒事先扎好或畫好的“神馬”、“神兵”、“甲馬”,目的是讓它們作為諸神的坐騎和護衛,人們還要放鞭炮,表示對諸神的歡迎。
古時人們把諸神下界的故事編寫得十分傳神,還編造了一些逼真的故事。據說,有一家請神,一切儀式供品都準備就緒,但是神靈就是不下來。這可把他們急壞了,經過點撥,才知道是神靈們嫌神馬不能用,不愿下界。這家人一查才發現印制“神馬”的木板年久失修,所印神馬的一只腳是斷的。
到了近代,這些繁瑣的習俗都慢慢簡化了。人們在短暫的春節假期里盡情地享受著假日的愉悅,而假日旅游等活動也越來越受到那些不滿足在家里過傳統春節的人們的歡迎。
古代正月初四習俗
正月初四新婚女婿上門賀年,岳父岳母應端上蓮子湯、橄欖茶,并設宴款待,晚上女婿必須回到自己家中。
兒童玩扯鈴,放空鐘。
商人在店里宴請全體朋友伙伴,名為路頭酒。
羊日
東方朔《占書》稱本日為羊日。羊生性仁慈孝順,我國多以羔羊作為對圣賢之士的贊美之辭。
羊有綿羊、山羊兩種,羊肉能補虛,羊奶可滋陰,羊毛是織造裘皮、呢絨的上等材料。我國歷史上還有許多與羊有關的故事,如“蘇武牧羊”“鄭伯肉袒負羊”等。本日不殺羊。
玩扯鈴
扯鈴又叫天龍,把木頭中間剖空,做成兩個像寺廟里大鐘的形狀,用短木桿將其連接貫穿,一個扯鈴就做成了。取兩根細長的木桿,用一根繩子絆緊木桿兩端。
玩扯鈴
玩耍的時候,用繩子把扯鈴纏住,手持細木桿拉扯,扯鈴就會旋轉,發出“嗡嗡”的聲音。
放空鐘
空鐘又名地龍,俗稱黃地牛。
其制法是:在竹筒旁邊開一個小孔,上下各嵌圓板,筒的中央用竹制細棒貫穿。玩耍時,用繩子纏繞棒的上端,約數十圈,再找一把一端有孔的竹尺,把繩頭穿入孔中。一手用竹尺抵住空鐘,一手持著繩端用力猛抽,空鐘下部的尖端就會直立在地上,如同仰躺著的大鐘,旋轉不停,并且能夠發出聲響,響聲與鐘相似,它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通常做成直徑一寸到八九寸不等,玩耍時小的一人,大的可以三個人一起。明朝時的京都兒童,開春就會玩這個游戲,《帝京景物略》載:“楊柳兒青,放空鐘。”
《清代野記》中說:“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鐘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惟京師之空鐘,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車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另外,《燕京雜記》記有:“京師兒童于抖空鐘之戲,截竹為二短筒,中作小干,連而不斷,實其兩頭,竅其中間,以繩繞其小干,引兩頭摟抖之,聲如洪鐘,甚為可聽。”這種空鐘又近乎南方的扯鈴了。
新婿上門
這一天是招待新婿和出嫁女的日子。
新婚夫婦應該穿著盛裝,從大門而入,先對祖先遺像行禮,而后雙雙依次向在場親戚和家人賀年。岳父岳母用蓮子湯、橄欖茶招待。蓮子湯,是連連絡絡的意思;橄欖茶,寓意是勇敢有為。這天晚上女婿必須回家,諺語說:“正月不空房。”新年是一歲的開始,男子如果羈旅在外,到了正月應多多在家勾留,燕爾新婚,理應如膠似漆,恩恩愛愛,起居與共,為百年好合打下基礎。
路頭酒
路頭酒,俗稱利市酒,又叫財神酒。傳說正月初五為路頭神誕辰,本日,也就是正月初四,應當敲鑼放炮、殺豬宰牛,而次日一定要早起迎接,爭前恐后,個個都希望能最先一個迎接到路頭神,爭取迎到一年之中最好的兆頭,即接路頭。歷來商家尤為重視。新伙計報到,舊伙計開除,上繳賬目等事項,也都在此時進行。
老板多于此時開辦宴會酬勞下屬及親友伙伴,菜肴里必有一只雞,如果雞頭對著某個伙計,又或者店主夾著雞頭遞給這人,意思就是暗示他另謀高就,或者請其自動離職,以保全顏面,因此這只雞叫作無情雞。老板在宴席間慰勞下屬,下屬祝老板來年財源旺盛、生意發達。
放年學
古代每到臘月的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中,由欽天監(朝廷中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的機構)選擇吉日,加封皇印,將文令頒示全國。讀書的兒童,在封印頒示之后,便不再到學館,叫作放年學。假期一直到第二年正月二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