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崇尚“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古人論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離“中”而立。
正是出于對“中庸”的尊崇,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把最重要的建筑擺在中間,次之建筑環繞兩側。因此,中國的建筑物大多有明析的南北中軸線,齊整的東西對稱,形成“中正和諧”之美。
這種中正和諧的格局強調的是陰陽乾坤各在其位從而萬物生長繁育的“中和之美”,是天人協調之美,更是社會群體間的關系等級有序、內外有別的傳統倫理觀念的和諧之美。
所以,甚至于在許多傳統建筑物的名稱中就包涵“中”、“和”之字。這些字眼都表現著中國傳統建筑觀念中的中正和諧之審美傾向。
宮殿中的大朝、佛寺中的大雄殿、四合院中的正房都是居中而建。而單體建筑的當中間(明間)在尺度上都比其他開間要寬。
民居也嚴格地體現著封建家長的權威地位一一家長住上房堂屋,子孫住廂房偏廈。即使最偏遠鄉村中的房子也遵守著宮殿建筑中蘊含的等級體系與社會思想文化準則。
就這樣,政治組織結構和建筑型制相輔相成,相互地影響和強化,形成了嚴謹的自律性,使得中國傳統的建筑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代代相傳而無衰竭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