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
香囊最初由佩囊演變而來,而現存的佩囊實物要數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者為年代最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整個囊袋以羊皮為之,整體呈長方形,豎置,囊口呈開敞式,并附以皮帶,以便栓系掛佩。
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的佩囊
漢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遣冊中有4件“熏囊”:即“白綃信期繡熏囊”、“紺綺信期繡熏囊”、“素信期繡熏囊”和“紅綺熏囊”。這四件香囊出土時每個囊中都裝有香料,如茅香、花椒和辛夷等。這些香囊刺繡華美,材質為桑蠶絲。
西漢 馬王堆熏囊
東漢 羅布泊樓蘭遺址出土的彩繡云紋香囊
唐
在唐代時期已經出現用金銀玉器、竹木牙角等材料制作的香囊。唐代,權貴人家喜以黃金制作日常用的香囊,于人前炫耀。唐代香囊大多為熏球形,設計巧妙,無論怎樣滾動,由于同心圓環和對稱的活軸能保持內里焚香金盂之平衡狀態,熏香不會溢出。
唐 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
傳說,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被絞殺后,尸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后,唐玄宗命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復命。玄宗見到香囊,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后,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系心腸。
宋
宋朝的香囊形制更加多樣化,在傳統香囊的基礎上更制作出造型精美紋飾考究的金銀香囊。宋朝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囊,禮儀作用愈加凸顯,不僅身體佩帶香囊,香還被用來散撒或懸掛于帳子之內,據載后主李煜宮中有主香宮女,持百合香、粉屑各處均散。
宋 雙龍金香囊
不惟帳中用香,宋代貴夫人的車里也懸掛香囊,成為一時的風尚。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特別記下了當時的這種風尚京師承平時,宋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車中又自持兩小香毬,車馳過,香煙如云,數里不絕,塵土皆香。
明清
到了明清時期,香囊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明清的香囊形式多樣,各式材質皆有,包括絲綢、金銀、玉石、象牙等等。
明 白玉素面香囊
清 拉鎖繡香囊、打籽繡香囊(各一件)
清乾隆 銀鎏金百寶嵌香囊
清中期 染色象牙香囊
此外,明清時期還流行一種用香木雕成的香囊。這類香囊多用于齋戒祭祀時佩戴,因為是用沉香木、黃桃木等珍貴材質雕成,所以一般也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用得起。
清 沉香齋戒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