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民居有幾個主要建筑類型,包括宮殿式大厝、洋樓、手巾寮、騎樓還有石筑民居等,這些建筑各有特征,蘊含著很高的建筑成就。我們以小窺大,從宮殿式大厝這一視角切入,感受下該建筑形態的建筑美學。
“宮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為典型的民居住宅類型。它有三開間、五開間、帶護厝、突山庭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庭、廊、過水貫穿全宅。較多運用磚、瓦,多用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筑外圍墻。穿斗木構架作承重結構,多采用硬山屋頂,彎曲起翹屋脊,脊角"燕尾式"華麗動人。
“宮殿式”大厝屬于中國院落式民居的一個流派,是民居形態中材料使用和結構技術最先進、構成因素最豐富、“禮”的層次最復雜和裝修裝飾最多樣的一種類型。
建筑布局之美
·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在一條縱向軸線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左右對稱地布置其他附屬用房和院落,組成一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
·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院落,是以三面或四面房舍(圍墻)圍合而成的。以院落為基本單元,進行群體組合,是我國民居建筑布局的又一個共同特征。在閩南傳統民居建筑中,院落的主體是廳堂,而不是庭院,這是和常見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的主要差別之一。
·寬敞的廊、廳,貫穿全宅。閩南地區太陽光強烈而且多雨,氣候濕熱,人們需要長時間的戶外活動。檐廊廳堂,既能遮陽避雨,又具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從而成為人們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閩南傳統民居建筑一般都使寬敞的檐廊與廳堂相連結,以構成全宅的通道。其面積約占全宅的一半,有時甚至更大一些。
建筑結構之美
閩南傳統民居建筑的主要建筑結構由木作、瓦作和石作構成。其中,木作是建筑的“主角”,分“大木”、“小木”。“大木”是結構性的,包括斗拱、構架等;“小木”則是細部、零件等。木作由大變小、由簡潔變繁瑣的歷史演變,實質上是由結構走向表現,木作的作用在力學上反而是次要的,而表現(主要是表現建筑的社會地位和美觀)卻變成是主要的了。
瓦作主要應用于屋頂和墻,其中屋頂形式多樣(基本形式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等),做法甚為復雜及講究。石構件則主要應用于臺基、欄桿、臺階、鋪地以及橋梁、牌坊等,形式同樣多樣。
建筑裝飾之美
閩南傳統民居建筑是中國院落式民居形態中裝修裝飾最多樣的一種類型。涉及各種細部處理,也正是這些固有的傳統做法及強烈的地方特色影響著民居建筑的藝術造型,對于形成閩南傳統民居的風格起著重要作用。
閩南傳統民居建筑作為我國古代住宅建筑的一種類型,建筑本身相當考究,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藝術裝飾。如裝飾有“三雕”:木雕、磚雕和石雕,還有泥塑、壁畫等其他許多藝術加工。就部位而言,木雕施于構架、門窗、頂棚等部位;石雕施于墻垛、門洞、門框、匾額、階沿、明溝、柱礎等部位;磚雕施于主入口門罩等部位;泥塑施于院墻檐口等部位;壁畫施于院墻馬頭墻垛等部位。
建筑文化意境之美
閩南傳統民居建筑無論是整體布局,還是細部處理均透露著獨特的文化意境之美,其建筑技藝及獨特的建筑規制完整地表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思想理念--禮。
如屋脊上的翹脊優美清秀,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種莊嚴、平穩,迥然不同;閩南傳統民居建筑單體屋頂出檐長翹的形式除具有遮陽擋雨、防臺風季風、避雷電、散熱防潮的實用性,獨具的宋代曲線屋頂匯集后又可營造出獨特的群體視覺效果(審美性)。而閩南民間教化、崇祖敬宗、興學重教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思想也在建筑中諸如對聯、匾額等作品中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