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創開發方向往當下民眾生活形態和文化消費更加緊密地貼合,圍繞文化體驗的構建成為開發設計重心,突出文化賦能的創新性轉化。
在此開發理念下,各種博物館“美食文創”“飲食文創”的新興文創類型開始出現。通過創意設計將美食載體與文博元素相結合,以“舌尖上的”文創產品來探尋多官能通道的文化體驗維度,形成了博物館基礎上更為廣域場景拓展和多產業業態聯動下的新型文創消費。
一、飲食品類進入文博文創開發視野
(一)文創產品與飲食商品的結合
隨著博物館對文創開發的逐步重視,從初期的衍生品概念已經開始向“博物館生活”體驗的設計定位轉變,也由單一的商品開發目標向文創產業鏈進行發展。
文創商品的種類日趨豐富,早期以擺件飾品和文具居多的品類大為拓廣,諸如優盤、耳機等各種消費類電子產品已成為常見文創商品類型,美食商品類型也開始進入文創開發的視野。經由個別博物館先期試水摸索,受到游客好評甚至追捧之后,飲食商品正式進入文創產品開發品類,飲食類的文創界限被消解。博物館文化衍生品著重于將經典館藏文物原型的文化元素與現實生活用品相結合[2],文創產品開發過程的“使用”路徑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化。
而伴隨用戶體驗設計思維極大地拓展文創觀念的開發視野,可聞可嘗的體驗理念促成了飲食商品被廣泛地接納為文創產品。愈發多的博物館紛紛開始開辟飲食類商品類別,美食文創成為一種文創開發時尚。如圖1所示,冰激凌雪糕這一美食品類在各文博機構當前文創開發中儼然成風。
廣東省博物館 粵相思蛋糕 圖/文博圈
(二)食物設計融入文創產品開發
1.開發定位的新變化
文博資源設計轉化的載體為飲食品類的商品,開發定位則應根據商品的食品屬性來調整和指定文創產品的開發定位。
一是首先考慮飲食商品的保質期和風味期的問題。這在之前傳統的文創商品中較少涉及,即必須預設美食文創的商品生命周期;
二是將保存方式和放置環境等因素納入開發考慮因素。當文創產品經過開發設計周期面向公眾上市完成商品轉化后,需要及時給以合適的存儲或保鮮,則意味著對應飲食商品具體的保存條件應該前置到開發過程中;
三是飲食加工與現場制作環節的開發配套。部分美食文創還需要博物館售賣區的現場加工或制作配合,譬如咖啡起泡拉花、糕點加熱等;
四是食物銷售資質與售后服務等問題需要一并滿足。
一方面,博物館出售美食文創商品應該具有相應資質,符合相應的食品衛生法規的規定。此外,還需要配套有相應的售后服務以及針對食品安全的應急處理流程與機制。
故宮宮廷瑞獸雪糕 圖/文博圈
2.設計特征的新融合
以飲食商品為載體的文創產品設計,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文創設計的實體產品概念,商品本質是食物,美食文創開發需要引入食物設計重新思考和界定設計特征。事實上,食物就如設計本身一般以某種驚人的方式介入了設計領域[2]。食物設計以設計視角去介入理解食物,詮釋食品載體背后的味覺內涵和文化體驗,并提升食物在經濟、社會、人文、文脈等各個方面全新品質[3]。當食物設計融入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美食文創商品也就被賦予了新的設計特征。
一是增強食物商品自身的文化內涵;
二是文創產品新增了感官體驗維度;
三是開發設計拓展其設計方式和創意路徑;
四是強化了博物館文創進一步向博物館生活形態層面構建的推進。
諸多設計特征的新融合之根本在于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的多業態聯動開發態勢日益凸顯,從文創產業鏈往文創業態系統的變化。而該系統的開放特征,促使飲食領域與博物館生活發生業態融合。
彩瓷棒棒糖 圖片/國家博物館官微
(三)構建“博物館生活”創新路徑
“博物館生活”體現了博物館發展在文博文創領域的新理念與新趨勢,也蘊含了基于生活形態和日常體驗的設計觀的介入,并結合了文化消費和文化體驗提升需求。國際博物館協會公布了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TheFutureofMuseums:RecoverandReimagine)”。這種重塑可以視作對之前博物館遠離民眾生活、規訓式教育模式的糾偏。
博物館融入民眾生活的文化和教育,成為當前生活品質的必備要素。以“博物館生活”為理念重構文博文創的開發創新路徑,既充分契合當代文化語境下的大眾生活形態,又與當地的歷史文脈、民族風俗相結合,植根于城市氣質、民風民俗的形成脈絡。即意味著“博物館生活”囊括了個體性的生活經驗,又可提升至城市與族群的方土化的生活界定,并最終實現從基礎層面夯實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以及文化軟實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