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毛南族聚集在河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那里樹木茂盛、群山環繞,毛南族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牛欄、曬臺等等都是用石料壘砌和雕鑿的。
今天我主要介紹的是毛南族的干欄石樓,干欄是一種底層架空的建筑形式,它主要是為了防潮、防盜、防蛇,干欄建筑的第一層通常是不住人的,用于圈養牲畜、家禽或放農雜具,人們生活起居都是在二層。
毛南族的干欄石樓是三面圍墻、正面箱板的干欄式建筑,房基和山墻都是整齊的石塊,進入樓內的臺階也是石條,正面是用木頭搭建的房門,建房時,住房的大小以門面間數的多少來區分,有三間、五間、七間、九間等;深度以每間使用桁條數量來分寬窄,有十三根、十五根、十七根、十九根等。
用十三根叫“檐十三”,以此類推。由于用“檐十七”規格建起的房子既通風透氣,采光良好,是建房者的首選,而“檐十三”則因室內較窄,屋檐低短、通風條件較差,比較陰暗等缺點,因而選此規格的人少,除此之外,毛南族的房間一般是單數,因為大門要安在房屋正中,這樣兩頭才勻稱。
毛南族干欄石樓屋內布局得體,令人舒心順眼。登石梯進門,便是廳堂,正面架設板壁,上面擺有用木板鑲成花邊狀的小閣神龕,廳堂后面是泥地,以板閣為兩間,是戶主夫妻的居室,大門兩側也是廂房,用木板相隔,那是子女臥室和客房,廳堂后面的左側是灶塘,另一側存放家雜、糧食放在天樓上。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房屋山墻、基礎和登門石階梯全用精鑿料石砌成,大門兩側刻有金錢、葫蘆和各種花鳥蟲魚的石凳,既堅固美觀,又極具氣派。
干欄石樓是毛南族人勤勞質樸、因地制宜的智慧結晶,也形成了獨特的毛南族文化。由于受歷史、地理、自然因素的影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一直是廣西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2020年5月,環江縣脫貧摘帽,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文化自信激發了毛南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它們像翅膀帶動了人們脫貧致富的決心,毛南族文化與發展像兩根相互依偎的藤條,生生不息,永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