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是人類文化精彩之處,不同地區(qū)的文化氛圍產生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筑。新疆的民居建筑,是中國民居建筑文化寶庫中的一員,它的歷史悠久,形成了獨特的民居建筑文化體系。它是文化藝術與民俗風情相結合的作品,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領略一下新疆民居建筑文化的魅力!
一、維吾爾民居
新疆境內的天山山脈,以及塔里木和準噶爾兩大盆地的大沙漠,將全疆分成許多小氣候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里,為適應當?shù)氐乩怼夂虻牟煌攸c,維吾爾人創(chuàng)造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民居,以適應本民族生活習俗。
其中,和田民居為阿以旺式,即以中央明亮廳為中心,布置所有房間,以適應沙暴氣候;喀什民居為米瑪哈那式,即以客房為主體的居住單元,布置內向小庭院,以適應地震干旱的氣候;吐魯番民居為集中式,高棚架庭院式,即建造半地下和地上住房,庭院中設高棚架遮蔭,以適應特殊干旱高熱的氣候;北疆民居為開敞式,即土木平方建造在庭院一隅和果園組合,開敞布置、以適應降雨、雪多的夏熱冬凍氣候。
(1)阿以旺式民居
阿以旺式民居是由一個內向式的封閉空間組成。整幢建筑除門以外,在外觀上是不開任何孔洞的實體造型。建筑為單層,它的平面空間布局特點是以一個中央內廳為中心布置所有的用房,這個中央內廳的名稱叫阿以旺。
(2)米瑪哈那式民居
米瑪哈那式民居,是由有檐廊聯(lián)系的幾個房間組成,是喀什民居庭院中的主體建筑。喀什在歷史上也是以阿以旺式民居為主,但是,這里地震頻繁,地震時首先是高聳在阿以旺廳上的高側窗倒塌,一些阿以旺廳無形中成了露天院子,但一時又興建不起來,于是米瑪哈那式生活單元應運而生。
(3)高棚架庭院式
高棚架庭院式,這是吐魯番特有的風格。稱之為米瑪哈那高棚架式,是因為庭院的房屋,是由有檐廊的代立茲—米瑪哈那—阿西哈那組成的典型生活單元為主體建筑,又在庭院中設有高棚架。庭院內的建筑多為一層,但主體建筑都是兩層.兩層房屋的下層是半地下室,由若干開間的土拱房間組成,它的上層則安排一套米瑪哈那生活單元。
(4)開敞式民居
開敞式民居,其主體建筑也采用米瑪哈那式的生活單元,但在組織空間時,不作圍合式內向型的封閉空間,而把所有房屋組成一字形,曲尺形,U字形等布置在庭院的沿街的一面,或沿街的一角。使建筑物對街與庭院都成外向開敞式。尤其十分重視建筑沿街立面和庭院內部建筑方面的藝術處理。沿街的大門造型常和建筑沿街立面作統(tǒng)一考慮,作為整個街景立面的組成部分。
二、漢族民居
漢族傳統(tǒng)民居在內地有數(shù)千年歷史沿革,已逐漸形成一定規(guī)制。因為初期進入西域的漢民大都來自甘、陜、中原和北方,因此他們在建造自己的住宅時,大都沿用著他們家鄉(xiāng)的原有布局,維持著自己的使用習慣和審美觀念,具有中國北方建筑的特點,只是在進疆后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從屬的組織、自身的經濟水平、營造的施工技藝等不同而分別出現(xiàn)了幾種情況:原制型、簡易型、商戶型及兵團型。
(1)原制型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極為規(guī)整的四合院布置形式。其院落及所有房屋都以南北向縱軸線為基準對稱地安排。依其建筑量的多少和功能要求可形成順主軸線向南向北的1-3個互相連續(xù)的四合院組合。
(2)簡易型
即只建正房部分,耳房增建的間數(shù)視院落大小隨意增添。正房的朝向若院落東西寬度不夠也不拘泥于必定朝南。屋頂也有以單坡處理的。時至今日很多漢族在建筑自己獨院的住宅時,多半已放棄了原有的規(guī)制,而自己設想著按需要布置住宅平面,只是在屋頂四周少許用瓦,檐頭部分保持著原來漢族建筑的形。
(3)商戶型
此為漢民族在集鎮(zhèn)臨街居住,又以經商為謀生手段者居所,他們將四合院南側大門部分改建為一列排房作商鋪和貨倉之用,門開在一側可通向院內。
(4)兵團型
由最初的棚舍、地窩子到大量興建的營房式住宅。這種住宅幾乎清一色的每幢8間,每間一戶(除人口多或情況特殊者分配給兩間)。幢幢前后左右整齊排列,與部隊的營地無異。
三、哈薩克民居
1、流動式民居
流動式民居包括:葉特阿卡爾、闊斯和氈房。其中葉特阿卡爾是游牧民族最早開始建造的一種居住形式,這種簡易的居住形式主要用于搬遷方便,其結構簡單,易于組裝,所以后來適用于戰(zhàn)爭、長途遠征等戰(zhàn)亂年代;闊斯是在帳篷的基礎上發(fā)展的一種居住形式,與帳篷不同的是它在頂棚加了頂圈,以便于調節(jié)通風和采光;氈房是在闊斯的基礎上改進的,氈房由圍墻、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
2、固定式民居
(1)石塊建筑
它以卵石或塊石為主要建材,以泥漿砌筑,按當?shù)氐氖瘔K大小、形狀等情況,所徹墻體厚度有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多種。一般不做基礎,就地清基后就行砌墻,到要求高度后即架以梁、椽并找平,上蓋各種密枝的小灌木或草莖枝蔓,再覆以草泥封頂即成。
(2)木構建筑
在林區(qū)或木材充足的地方,牧民們越冬建筑就選用挺拔堅實的木料來修筑,其墻體及屋頂通體都以木材構架,形成一種較為典型的井干式木屋。其形式可分三種:多邊形木屋、坡頂木屋、單坡矩形木屋。
(3)生土和磚木建筑
哈薩克族的生土和磚木建筑幾乎都為平房,“一’字型平面中多半是一明兩暗帶一儲藏室的布置。外墻極少裝飾,單向開窗,窗戶較小,門窗處理亦少裝飾。室內布置大都還保留著氈房內的情況,原來掛在氈房撐桿上的掛毯和布簾則都移到墻上。這種以土木和磚木建設起來的定居形住宅,多半在冬窩子里,但也有不少為接近放牧地的地方形成的散落式的點狀布局。
新疆民居豐富多彩,是因為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上地形、地貌、氣候分區(qū)的差異太大,更因為千百年來在新疆土地上定居的民族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