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單位: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
發文時間:1964-5-25
生效日期:1964-5-25
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古跡,飽含著過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人們古老的活的見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類價值的統一性,并把古代遺跡看作共同的遺產,認識到為后代保護這些古跡的共同責任。將它們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職責。古代建筑的保護與修復指導原則應在國際上得到公認并作出規定,這一點至關重要。各國在各自的文化和傳統范疇內負責實施這一規劃。1931年的雅典憲章第一次規定了這些基本原則,為一個國際運動的廣泛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一運動所采取的具體形式體現在各國的文件之中,體現在國際博物館協會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工作之中,以及在由后者建立的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之中。一些已經并在繼續變得更為復雜和多樣化的問題已越來越受到注意,并展開了緊急研究。現在,重新審閱憲章的時候已經來臨,以便對其所含原則進行徹底研究,并在一份新文件中擴大其范圍。為此,1964年5月25日?31日在威尼斯召開了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通過了以下文本:
定義
第一條 歷史古跡的要領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這不僅適用于偉大的藝術作品,而且亦適用于隨時光逝而獲得文化意義的過去一些較為樸實的藝術品。
第二條 古跡的保護與修復必須求助于對研究和保護考古遺產有利的一切科學技術。
宗旨
第三條 保護與修復古跡的目的旨在把它們既作為歷史見證,又作為藝術品予以保護。
保護
第四條 古跡的保護至關重要的一點在于日常的維護。
第五條 為社會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跡永遠有利于古跡的保護。因此,這種使用合乎需要,但決不能改變該建筑的布局或裝飾。只有在此限度內才可考慮或允許因功能改變而需做的改動。
第六條 古跡的保護包含著對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凡傳統環境存在的地方必須予以保存,決不允許任何導致改變主體和顏色關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動。
第七條 古跡不能與其所見證的歷史和其產生的環境分離。除非出于保護古跡之需要,或因國家或國際之極為重要利益而證明有其必要,否則不得全部或局部搬遷古跡。
第八條 作為構成古跡整體一部分的雕塑、繪畫或裝飾品,只有在非移動而不能確保其保存的唯一辦法時方可進行移動。
修復
第九條 修復過程是一個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跡的美學與歷史價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一旦出現臆測,必須立即予以停止。此外,即使如此,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須與該建筑的構成有所區別,并且必須要有現代標記。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修復之前及之后必須對古跡進行考古及歷史研究。
第十條 當傳統技術被證明為不適用時,可采用任何經科學數據和經驗證明為有效的現代建筑及保護技術來加固古跡。
第十一條 各個時代為一古跡之建筑物所做的正當貢獻必須予以尊重,因為修復的目的不是追求風格的統一。當一座建筑物含有不同時期的重疊作品時,揭示底層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在被去掉的東西價值甚微,而被顯示的東西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或美學價值,并且保存完好足以說明這么做的理由時才能證明其具有正當理由。評估由此涉及的各部分的重要性以及決定毀掉什么內容不能僅僅依賴于負責此項工作的個人。
第十二條 缺失部分的修補必須與整體保持和諧,但同時須區別于原作,以使修復不歪曲其藝術或歷史見證。
第十三條 任何添加均不允許,除非它們不致于貶低該建筑物的有趣部分、傳統環境、布局平衡及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第十四條 古跡遺址必須成為專門照管對象,以保護其完整性,并確保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清理和開放。在這類地點開展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應得到上述條款所規定之原則的鼓勵。
發掘
第十五條 發掘應按照科學標準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1956年通過的適用于考古發掘國際原則的建議予以進行。遺址必須予以保存,并且必須采取必要措施,永久地保存和保護建筑風貌及其所發現的物品。此外,必須采取一切方法促進對古跡的了解,使它得以再現而不曲解其意。然而對任何重建都應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許重修,也就是說,把現存但已解體的部分重新組合。所用粘結材料應永遠可以辨別,并應盡量少用,只須確保古跡的保護和其形狀的恢復之用便可。
出版
第十六條 一切保護、修復或發掘工作永遠應有用配以插圖和照片的分析及評論報告這一形式所做的準確的記錄。清理、加固、重新整理與組合的每一階段,以及工作過程中所確認的技術及形態特征均應包括在內。這一記錄應存放于一公共機構的檔案館內,使研究人員都能查到。該記錄應建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