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它匯集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既是老百姓的居住現實,也是鄉土建筑文化載體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遺存。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是一個有著獨特個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且傳統民居風貌保存也較為完好,研究價值非常高。
但是,處于今天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浪潮中,昔日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正在慢慢消失,如何將傣族民居特色化、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合理運用到當今設計中,這對于傳統村落民居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一、傣族村寨的地理環境與傳統民居建筑
地理環境是地域文化形成、延續和發展的自然因素,同時,氣候條件決定了自然環境中河流、水文、土壤、山林、植被等特征,它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從而構成了各個民族之間的地域文化差異,對聚落、鄉村乃至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西雙版納位于云南南部,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降雨量十分豐富。
這里地處北回歸線,與緬甸和老撾接壤,其地勢北高南低,山勢連綿延伸,河流縱橫流淌,瀾滄江貫穿全境。傣族村寨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影響下,傣族先民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木竹草等天然材料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干欄式建筑——竹樓,被世人譽為民居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傳統民居是民族文化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體現。查閱歷史文獻資料及在西雙版納的田野調查,傣族民居(即傣族竹樓)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根據傣族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傣族民居有著統一的語義特征(即結構和材質)。特別是干欄式建筑較好地適應了傣族村寨的河谷丘陵地形、雨季洪水泛濫、炎熱潮濕氣候和易腐朽多蚊蟲,成為地域文化與民居建筑高度融合、相互滲透的產物。
二、西雙版納傣族村寨傳統民居構筑形式
不同民族的傳統民居彰顯各自的地域特色,地域的不同產生各式各樣的建筑類型,而傳統民居的建筑類型主要與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關,它們相互作用,創造了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從類型上來看,傣族民居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其鮮明的藝術特征和空間結構蘊含著豐富的傣族文化,充分反映了傣族人民的自然環境、社會形態、經濟狀況和家庭結構,更是體現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在傣族民間傳說中,傣族竹樓與神鳥鳳凰有關。早期,傣族祖先帕雅桑目蒂受到雨水從狗頭上面淋下的姿勢啟示,模仿下雨天的狗,坐在地上,高昂狗頭,伸直前腿,狗身形成坡度,創建了落地式坡形窩棚(即狗坐式房)。這種窩棚極不牢固,狂風一吹就倒。后來,從天而降一只鳳凰,翅膀伸開,形成房架的姿態。帕雅桑目蒂于是模仿鳳凰姿態創建出傣族的第二代竹樓——“鳳凰房”。
傣族先民自古居住在河谷丘陵地帶,雨季水災頻繁,地面常積有水,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帕雅桑目蒂發揮人類的智慧和想象,根據鳳凰的高腳姿態將鳳凰房的柱子不斷加高,讓房屋離開地面,抵御洪澇災害和地面潮濕,由此演變為“高腳干欄式竹樓”。這種下層架空的高腳干欄式竹樓被傣族人民稱為第一座竹樓,俗稱真正意義上的鳳凰房。帕雅桑目蒂被傣族先民稱為建房始祖。
傣族文化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建筑材料的不斷發展,以及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傣族民居的構筑形式主要為:落地式窩棚-鳳凰房-高腳干欄式竹樓-高腳干欄式木樓-“形似”磚瓦房(“形似”磚瓦四合院)。從這一歷史演變中看出,傣族民居在各個時期的構筑形式是一脈相承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但無論是干欄形式還是合院形式都具有同根性。
傣族竹樓受限于生活經驗不足和生產力低下,最初的竹樓采用竹材、茅草、芭蕉葉、棕櫚葉等材料,粗竹子做房屋的梁柱骨架,連接用繩索捆綁固定,屋頂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芭蕉葉或棕櫚葉覆蓋,出際深遠的屋頂將整個房屋籠罩,舒展的屋面起到遮陽擋雨的作用,有效抵御了烈日的暴曬和暴雨的侵襲。
竹樓是傣族干欄式建筑的最初形式,造型原始,結構簡單,價格低廉。傣族民居的主體結構由梁柱、屋頂、墻體、樓板、樓梯等組成,房屋外形呈現寬敞高大的正方形框架。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傣族民居用材向木材轉化,連接方式則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主柱有二十四根,木柱建在石墩上,根據建筑用地大小可以隨意增減立柱,以獲得合適的空間區域。
屋內橫梁穿柱,屋頂帶三角形狀,主屋脊相對較短,用木板覆頂,鋪草或掛瓦;墻體四周以竹編篾子做成,墻上開有小窗,雖開窗不多,但風能從竹蔑縫中透入,即使在潮濕酷熱的夏天,屋內也通風良好,透氣散熱,涼爽愜意;樓板架設在離地面高約兩米(大約五六尺左右)的木樁上,鋪上竹蔑或木板;樓梯一般有七級、九級的區別,根據建筑的形制、位置、功能不同,一種是直型樓梯,直接通向上層空間;另一種是轉折型樓梯,它在底層和上層之間有一個休息平臺。
另外,從建筑立面來看,傣族民居最大的特點是簡易平坦、簡單直接、輕巧空靈、高敞宏大,沒有過多的高低錯落、前后錯搭、重疊曲折的形式,造型極富建筑美感。同時,傣族民居常用長梁高柱配合開敞的歇山式屋頂,高大坡陡,既美觀又實用,這樣使得室內空間在立面上更加高敞,更易于上下、內外方向上的通風散熱。
三、西雙版納傣族村寨傳統民居居住習俗
傣族民居建造之初就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芭蕉、棕櫚、鳳尾竹的綠蔭叢中,簡潔質樸的竹樓加之郁郁蔥蔥的樹林,使傣族民居更顯別致、柔美、輕盈之姿,構成一幅優美的詩情畫意和田園風景。
傣族民居體量一般不大,以一個家庭作為單元,在傣族村寨中作分散式的獨立布置。每個家庭會在自家的房屋周邊用竹編籬笆圍合出獨立院落,標示出明確的分界線,家庭的日常生活限制在院落空間內展開。院落內散布著牲畜圈、草料庫、花草果木小農場、中央作業場等空間區域。社會地位和婚姻家庭對傣族民居也有極大的影響,傣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他們房屋的空間結構和室內布局上都有具體的反映。居室占據二層絕大部分空間,居室外有一走廊,一側搭著樓梯,一側搭著曬臺。居室中間鋪著大塊竹席,供吃飯、休息、接待客人用,屋內非常清潔,客人要脫鞋才能進入。
居室內用木板將室內分成兩半,內側叫“黃暖”,也就是臥室,臥室屬于家人休息的場所,按照家庭成員的人數設置床鋪數量,沒有復雜的家具和陳設,只有墻上簡單的民族飾物,一家兩代或三代居于其中,分床而居,席樓而臥;外側稱為“那晃”,也就是堂屋,堂屋作為會客和家庭成員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比臥室寬敞,屋內家具如桌、椅、床、箱、筐等大都用竹編制成。堂屋是二層的核心區域,內有“火塘”和“中柱”,堂屋以火塘為中心設有席位,火塘周圍席位的布局體現出了傣族共同遵循的社會地位和行為準則,一家人聚集在火塘周圍,極具凝聚力。中柱在傣族民居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堂屋中的兩棵中柱,即男柱和女柱,他們是秩序的代表。
傣族民居的地域特色、構筑形式和居住習俗是傣族先民們在適應自然、改變自然的生產勞動中發展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傣族民居的功能與形式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研究表明,傣族民居不僅包含著傣族人民的生存、生活、生產及審美對建筑的物質要求,還包含著民族文化的意蘊、信仰、文脈、心理等精神因素,研究者需要對傣族民居的演變歷程進行全方位系統的梳理,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基礎,結合時代發展,開拓創新,才能探索出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傳統民居保護策略和傳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