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門前那條老街、巷口那棟青磚綠瓦的老房、轉角叫不出名字的雕花古樓,是不是都留下過你難忘的童年記憶……而今,它們是否完好,也許它們曾有過你不知道的輝煌過去……日前,在公布首批優秀歷史建筑名錄后,市規劃局、市地理信息中心再度發起了“發現身邊的老建筑”活動,面向全市征集老建筑線索,邀請市民一起參與到發現和保護歷史建筑的工作中來。
留住鄉愁
首批優秀歷史建筑名錄公布引起轟動
在城市建設陷入“千城一面”的時候,重慶的城市風貌如何延續自己的特色,讓城市發展記得住鄉愁?日前,市規劃局公布了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名錄,并舉行了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的掛牌啟動儀式,對第一批176處優秀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取得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本次評定出的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共176個(含2008年市政府已公布的優秀近現代建筑中尚未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59個),按建筑類型分類,包括居住建筑55處、商業建筑10處、公共服務建筑50處、宗教及祠廟會館16處、工業建筑10處、軍事防御設施19處、風景園林建筑4處、市政水利設施7處和其他建筑5處。
據重慶市規劃局副局長張睿介紹,本次立足全市征集、調查并篩選出的優秀歷史建筑,反映了重慶市一定時期城市文脈和歷史風貌,建筑風格與營造方式體現了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本次調查評定工作,采取社會公開征集、專家推薦、區縣政府及部門報送、市級有關部門提供有關信息等多種方式收集,并通過現場實地調查核實、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獲取了1000余個歷史建筑信息線索。
隨著名錄的發布,豐盛鎮十全堂、涪陵中心醫院教會醫院舊址、濯河壩講堂等一批保存良好,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老派建筑首次進入市民的視線;重慶大學B區實驗大樓等一批近現代建筑的入圍,也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討論和反響。原來,歷史就在身邊,鄉愁就在眼前。保護歷史,保護優秀歷史建筑的概念在大眾中逐漸得到推廣和認可。
“公布重慶優秀歷史建筑的意義在于,建立了歷史文物保護之外的‘鄉愁歷史’,將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和使用的空間環境、人居環境界定為一種需要保護的歷史概念,也讓巴渝建筑作為人類居住環境中的一種完整類型得以正名,對于保護地域文化、探究重慶歷史文化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教授黃勇一語中的,再度提出“鄉愁歷史”的概念。
后續工作也在陸續開展中。據了解,目前市規劃局正在組織開展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的定位入庫和掛牌保護工作,后期還將組織開展優秀歷史建筑紫線劃定、規劃控制導則的制定及規劃保護和利用與管理工作,在國家住建部的統籌指導下,做好重慶市優秀歷史建筑的掛牌、保護、修繕和利用工作。留住鄉愁,留住歷史,不再是一句口號。
再度挖掘
邀請市民共同參與提供線索留住歷史
歷史建筑是文化遺產的一種類型,承載著不可再生的歷史信息和寶貴的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體現了重慶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城市性格。
據了解,為進一步發現、發掘隱藏在8.24萬平方公里重慶大地上的歷史建筑,在市規劃局的組織下,市地理信息中心聯合中國地理學會科普志愿者重慶服務站共同發起了“發現身邊的老建筑”活動,面向全市征集老建筑線索,邀請市民一起參與到發現和保護歷史建筑的工作中來。
據介紹,此次的遴選標準擬定得非常細致,市民可以“按圖索驥”。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2008年)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歷史建筑指經市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包括優秀近現代建筑及其他符合要求的歷史建筑。
征集條件如下:除應符合建成30年以上(個別建筑建成不滿30年但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別突出價值的亦可)且主體結構保存相對完整的基本要求,還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歷史上曾承擔縣衙、縣府、區公所、宗祠、會館、寺廟等重要公共職能,或承載過重大歷史事件;著名建筑師在渝作品,或體現某一時期技術革新;現狀仍保留傳統風貌格局、傳統建造體系及技術工藝等。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符合上述條件的老建筑,可以掃描以下二維碼參與到活動中,也可以及時和我們聯系,聯系電話:023-67033382;聯系郵箱:104937097@qq.com。
屆時,我們將派出相關專家前往勘察,看看是否屬于歷史建筑,從而進行有效的保護。說不定因為你一個電話,一棟歷史建筑就能得到保護和修繕。此次活動對于積極參與、提供老建筑線索的市民還將給予適當獎勵。陳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