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垟曾氏祖居又稱曾厝,坐落于礬山鎮宜礬村深垟自然村,為清代建筑,是目前礬山鎮域內保存最為完好、體量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對于研究當地的社會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意義,現為蒼南縣文物保護點。
深垟曾厝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今約有280年歷史。它坐西朝東,依山傍水,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臺門、前、正、左右兩房、跨院廂房、兩護厝等構成二進六廳八巷三天井的四合院式木構建筑,48間房連成一體,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講究,花窗和房門雕刻精細,所有房間均用木地板鋪設地面,是有代表性的浙南山區民居建筑。
前屋建于塊石砌筑的臺基上,面闊九開間,進深九架五柱,分心前后雙步梁帶前后雙步廊,明間設大門,屋面雙落翼懸山頂,砌疊瓦脊;廂房面五開間,進深九架五柱,分心造,硬山頂;正屋建于塊石疊砌的臺基上,明間前設踏步三級,踏步塊石砌筑,正屋面闊九開間,進深十三架七柱,次間起地面架空設木地板,柱下用青石圓柱礎,明間用內額,內額粗大,搭接挑幹做法,拓展明間空間,以利于待客,屋面雙落翼硬山頂,前后出較深,利于散水,是雨水較多的浙南山區民居的通行做法,整座建筑也顯得幽深壯觀;兩廂房后側均設跨院廂房,面七開間,進深十三架七柱。外側圍墻用亂石砌成。
正屋大廳上方原掛有粉金匾額一塊,大廳擺有香案一張,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時被燒毀。曾現存有清代石盆和石磨,另有一口古井,水清如鏡,冬暖夏涼,水不干涸,至今還在使用。曾北側還有一株國家掛牌保護的枝繁葉茂的大樟樹,樹齡約300年。樹下建有一土地廟,外側有一小水澗。古屋、古樟、土地廟、水潤,構成了當地較為少見的浙南山區古村落小景觀。
深垟曾厝的創建者是曾朝光。據當地《曾氏宗譜》記載,其先祖為蒼南始遷祖曾瞻公。曾瞻公原籍福建泉州府永春縣,約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入遷溫州平陽廿八都今蒼南靈溪宕頂,旋遷渡龍市兜(今嶼兜)定居,繁衍發展。其后,其曾孫曾文彬于清初由市?轉徙平陽廿八都今藻溪后岱居住。曾朝光之父、曾瞻公玄孫曾德秀(1651—1712)年天資聰穎,年輕有為,察知赤洋(即礬山古地名)明礬業興盛,遂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前后從藻溪后岱移居三十一都礬山南堡,創家立業,成為當地曾氏始遷祖。曾德秀配林氏,生五男五女,長子朝貴(1680-1753年),字國宗,鄉耆,清雍正四年(1726年)間,主持續修《曾氏宗譜》,并撰序文;次子朝爵(1683-?年),字國超;三子朝美(1685-1764年),字國柱;四子朝彬(16881760年),字國文;朝彬孫君,字瑞樸,鄉飲;曾孫風魁,諱仁敦,號梧網,庠生,塾師,清道光四年(1824年)間,參與續修《曾氏宗譜》,撰寫序文;五子朝光。
曾朝光(1694-1751年),字國揚,號晦齋。年少聰慧,秉承家學淵源,好學上進,成為當地第一個國學生。成年后,洞察到礬山水尾山明礬業蓄勢待發,很有發展前途,于是就搬離南堡,遷到赤洋下村深垟居住。
其時正處于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礬山明礬產業發展迅猛。曾朝光就在深垟靠山前的一片荒蕪土地上搭起一座很大的草寮,在此安家落戶。這里緊連水尾山明礬業基地,后有豐富優質明礬石礦山為依托,前有良田百畝,是一個宜耕宜讀宜居宜工的風水寶地。門前還有一條礬山通往藻溪、鰲江、平陽的石砌古道。清時,為怕礬山明礬業稅收流失,平陽縣衙規定明礬出口必須經本縣藻溪輾轉鰲江出海,深垟的這條古道就成為水尾山和礬山明礬出口的挑礬干線。明礬業繁盛時期,門前挑礬、挑石、挑柴、挑草等人員來來往往,熱鬧非常,其地亦是發展商貿的好地方。
曾朝光初來乍到,白手起家,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篤誠,應聘在礬廠記賬,并與夫人胡氏在家里開了出售油鹽米醬的雜貨店及小客棧。因為誠信好客,贏得大伙信任,生意很好,經常有商販、挑夫和過路客人在此落腳。多年下來,家境日漸殷實。
有一年,自然災害頻發,明礬形勢陷入低谷,明礬滯銷,價格下落,礬頭家(即礬老板)競相傾銷明礬,原來一斤礬可以頂一斤米的價錢,而當時一斤米可兌3-4斤明礬。曾朝光看準行情,傾其積蓄,大量收購明礬,回積了幾百擔(一百斤稱一擔)特珠(特級明礬)。第二年,各地水災泛濫,大量需要明礬浄水,明礬價格一路升,而明礬生產需要100多天的周期,靠礬廠擴大生產顯然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曾朝光的庫存明礬一時間就成為搶手貨,因此賺了個缽滿盆滿。
于是,曾朝光就在原址上大興土木,歷經兩年多時間,建成了目前這樣規模的曾氏大屋一曾暦。傳說當時建房時使用落地木柱221根和磉石221塊、同一時間用人工幾百人オ建起。雖然整個工程算不上浩大,但在那個時代,一個白手起家的人,因礬而立,因礬而興,也成為當地的一段歷史佳話。
受家學影響,曾朝光于經商之際,延師課讀,重視對子孫的文化教育。包括他自己在內,四代中就出了4名國學生、2名庠生,一時間聲名鵲起:長子曾世益(1728——1783),字友思,號謙,國學生;次子曾世琳(1734-1807年),字球思,號肇,國學生;三子曾世侯(1739-1800年),字信思,號敦敏,生;孫曾鼇(1756-1827年),字仲昆,諱鉅言,國學生;曾孫曾省中(1785-1862年),諱仁謀,號想軒,庠生,道光四年(1824年)主持續修《戈設館授徒,或務耕,
受家學影響,曾朝光于經商之際,延師課讀,重視對子孫的文化教育。包括他自己在內,四代中就出了4名國學生、2名庠生,一時間聲名鵲起:長子曾世益(17281783),字友思,號謙,國學生;次子曾世琳(1734-1807年),字球思,號肇,國學生;三子曾世侯(1739-1800年),字信思,號敦,庠生;孫曾鼇(17561827年),字仲昆,諱鉅言,國學生;曾孫曾省中(17851862年),諱仁謀,號恕軒,庠生,道光四年(1824年)主持續修《曾氏宗譜》,并親撰序文。其子孫,或經商,或設館授徒,或務耕或在各明礬廠參與管理、從事明石開采煅燒工作,各有所成。礬業鼎盛時期,曾家五世同堂,有子孫400多人,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經過近300年的風雨洗禮,在歷代子孫的精心護、修下,深垟曾厝依然靜臥在水尾山蔍,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時代的變遷,見證著明礬業的興衰與轉型。而從這大屋走出的近千名曾氏子孫,正以全新的姿態,在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從事著各行各業的工作,續寫著深垟曾的歷史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