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盤活鄉村非遺資源、做好鄉村非遺保護和利用,不僅是文化課題,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力點。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這為盤活鄉村非遺資源、做好鄉村非遺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新方向。誕生于農耕文明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也是當地特色文化最直接的體現。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傳統鄉村。當前,在鄉村振興戰略助推下,不少地區進行了非遺產業化、商品化實踐,比如廣西柳州以螺螄粉為核心,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形成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在非遺文化越來越受關注、非遺產品越來越受歡迎的同時,也有大量鄉村非遺項目因打不開市場,形成不了特色品牌,創造不出經濟價值,而面臨后繼無人、瀕臨消失的危機。讓鄉村非遺資源“活起來”,不僅是一個文化課題,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力點。
鄉村非遺資源浩瀚,類型豐富。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的鄉村非遺項目較容易落實為產品,比如版畫、剪紙、葫蘆、泥塑、手工布鞋等;但有些非遺項目則很難轉化為具體產品,如果盲目開發,可能對非遺資源造成破壞,反而不利于傳承。因此,鄉村非遺在資源挖掘上要注重差異化,既要關注市場需求,又要尊重傳統、防范濫用文化元素造成的文化本真丟失,聚焦差異化市場,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資源,注重挖掘和扶持易落地、具有地域特色、鄉土味道的非遺項目。
在中低端市場,可結合非遺資源開發服飾、掛件、家居用品等,實現產品的批量化生產。在高端市場,消費者對鄉村非遺的需求不僅僅是滿足生活實用,同時也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價值,因此在開發過程中需盡可能保護非遺的本真性和整體性。
根據《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非遺傳承人、手工藝店鋪多集中在鄉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達63.29歲,愿意繼承衣缽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雖然各地通過設立非遺傳承基地、認定鄉村非遺傳承人等方式培養了一批非遺人才,但還遠遠不夠。保護鄉村非遺,要持續注重人才培養。
可在非遺傳承人中遴選一批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加大資金、技術扶持力度,鼓勵其開辦公司或與相關公司合作開發創意產品,促進鄉村非遺商品走向市場。應積極組織鄉村非遺傳承人走出去交流學習,幫助傳承人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還應注重培養后繼人才,支持優秀非遺傳承人廣收學徒,鼓勵免費傳授非遺技藝,加強校企合作,堅持常態培訓與訂單精準培訓相結合,讓更多鄉村能工巧匠脫穎而出,吃上“手藝飯”。
品牌是推動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非遺品牌打造要注重特色化。獨特創意是非遺發揚光大的“利器”,要從非遺特色出發,通過當地文化館、非遺傳承基地、企業、村民的聯動,構建“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路徑,推進鄉村非遺產業化發展壯大。要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對開發的文創產品積極申報專利,避免簡單模仿造成的同質化,并在傳承人、文化學者、專業團隊、當地村民共同參與下,融入現代審美,創新產品設計,拓展衍生產品,擦亮鄉村非遺品牌,實現傳統工藝的現代化、時尚化。
在非遺資源豐富的村莊,可重點發展“非遺旅游”,打造非遺IP,形成新業態,讓鄉村刮起“非遺文化風”。比如,江西婺源全縣4A級以上景區均有非遺項目常駐展示,通過在參觀游覽項目中融入徽劇、儺舞、抬閣、地戲、燈彩等非遺項目,充分滿足游客的體驗感和參與感,讓非遺變得更加生動鮮活。
盤活鄉村非遺資源,還要注重多元化拓展開發渠道。只有真正把非遺技藝融入到當代生活里,才能讓更多的人去關注、熱愛、保護和傳承。應加大對鄉村非遺的宣傳和普及力度,定期組織非遺展示展銷活動,鼓勵鄉村非遺工坊參加各類博覽會、物資交流會,刺激文化消費,帶動非遺傳承人群增收;開展鄉村非遺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利用學校的課堂、特色社團,讓孩子們體驗到非遺文化帶來的樂趣。
還可通過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和現代化媒介手段,不斷擴展鄉村非遺傳播渠道。現在已有很多鄉村非遺傳承人、非遺手藝人通過網絡直播對外宣傳非遺產品,在直播中教學、跟觀眾互動,以及有關部門聯合網絡媒體打造的“非遺購物節”“非遺云探店”“非遺直播帶貨”都是很好的實踐,這樣既能讓非遺商品精準觸達消費者,又能讓非遺資源轉化為促進農民增收的資本,全面提升美麗鄉村的建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