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古代中國,沒有能力建造出西方的建筑,特別是圓頂建筑。比如西方著名的萬神殿、圣母百花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等。這些建筑都有一個特點,它們有一個很大的圓頂,從里面看,非常壯觀,給人一種壓迫感。由于建造這種圓頂,需要一定的力學和技術。
從古代中國的建筑來看,這種建筑比較少,于是網上有許多人就覺得,古中國沒有力學,所以造不出這種大圓頂的建筑。答案真的是如此嗎?為此,我們先了解一下,中國古人為何不熱衷石建筑?
首先是建造的時間。從建造情況來看,木建筑比石建筑更容易建造。大型石建筑,往往要花費上百年的時間去建造,而中國古代王朝,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建造這樣一座皇宮。從采集石料,再進行加工和運輸,耗費的人力和物力只會更多。因此,石建筑一般被用在墻壁上,比如各種石窟和墻壁浮雕。而石建筑對雕刻師非常苛刻,所以雕刻師非常難找。但木建筑的雕刻師更容易產生。
其次是通風和散熱問題。西方的石建筑,是帶有防御作用的,因此比較封閉。從通風情況來看,木建筑的通風能力更強,散熱更快。除了這些,木建筑的雕刻程度更高,也更加復雜。再加上獨特的構造,中國的木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更加輝煌。
最后是抵抗地震的破壞。石建筑屬于比較硬的建筑,在防御地震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裂痕或倒塌,修復起來更難。而木建筑帶有一定的抗震性能。這一點古人早就了解到,不管是修復還是抗震,以及適應性,木建筑都有一定的優勢。當然,如果地震級別不夠,石建筑也具有優勢。
這些因素都讓古人更偏向于木建筑,除了這些,還有不少因素,比如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人對木建筑情有獨鐘。從歷史發展來看,古人對石建筑并沒有放棄,雖然在一些皇宮中,以木建筑為主,但石建筑同樣不少。一些石雕同樣栩栩如生。而在圍墻上,中國都是采取石建筑,著名的萬里長城,更是獨一無二。不過,木建筑在破壞和防火問題上,比石建筑更容易遭到破壞。
以圣母百花大教堂為例,它的圓頂直徑達到45米。那中國有沒有這樣的建筑?如果是石建筑的話,趙州橋可以說是一個相仿的拱形橋,它跨越了37.02米。至今有1400多年的趙州橋,全部是由石頭建造的。它的難度并沒有比圓頂建筑簡單,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對石材料的運用,但和西方的石建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解決圓頂的參數,才能修建大型的圓頂建筑。在古代的墓室中,圓頂很常見,但直徑太小。限制中國古代石建筑發展的原因有不少,比如起重機、十字拱等一些技術。
在石建筑中,是有力學的,但木建筑同樣不缺乏。雖然中國古代石建筑,并沒有像西方那樣發達,但中國也把木建筑發揮到了極致。而且力學同樣運用到各方面,比如斗拱和榫卯的出現。說中國古建筑沒有力學,那是不正確的,不同的建筑利用的力學不一樣。不能說西方能修建石建筑,他的力學就很厲害,中國的也不差。中國的木建筑,所使用的力學還是很大的。如果力學不掌握,那建筑是無法修建的。
在中國,木建筑衍生出的藻井,是圓頂的另一種變化。通過用木材的搭建,形成一種圓頂,再進行各種雕刻和裝飾,讓藻井更加輝煌。當然,這個無法和西方的圓頂建筑相比,畢竟尺寸還是小了點,但精美程度不亞于西方的圓頂建筑。從天壇內部來看,古代中國,大型圓頂還是可以修建的,當然這是木的,并不是石料。對比中西方的建筑,各有各的美,都是從自身文化來決定的。西方熱衷于石建筑,東方熱衷于木建筑,這都和民族文化、地理環境等各方面所決定的。并不能說誰的建筑更優越,只能說,古人為了適應,會修建出更適合當地民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