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學發現,距今1萬8千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即有骨針用以縫制獸皮衣服。我國以衣為中心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據考古學發現,距今1萬8千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即有骨針用以縫制獸皮衣服。
古籍《禮記·禮運》亦有華夏先民“朱有麻絲、衣其羽皮”的記述。就連戲曲舞臺上,水袖舞也是多姿多彩,常見者有抖袖整冠、揚袖拂塵、振袖驚駭、敞袖喻無、擋袖表隱、以袖掩面示哭表笑、翻袖于頭擋陽遮雨、以袖藏物、用袖為舞等。這使衣袖兼有毛巾、衣袋、表情、指喻、舞具、禮儀諸多功能,形象地顯現著古代寬大衣袖的多種作用,從中亦可窺見歷史上生活習俗的某種變遷與傳遞現象,不乏給人啟迪之處。僅此,試述如下。
毛巾、手帕作用將衣袖當毛巾、手帕,用以拭淚、擦汗、遮面、擋陽等是古代生活中的習俗行為。例如:宋詞大家辛棄疾有“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的感慨;魏晉“竹林七賢”之阮籍有“舉袂當朝陽”的描述。戰國時,以“張袂成陰”形容齊國之繁榮:人們用張開衣袖可聯遮天空、使天陰;用“舉袂成幕”狀形容人們以衣袖擋陽之態。
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習慣用語,一般省略了主語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饞”成語,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屈原《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長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滿座重聞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淚意;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淚而濕。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常見人們用衣袖擦眼、拭面,此乃習俗的慣性使然,是歷史傳遞現象。沿用至今的成語“拭目以待”亦屬此。
如《紅樓夢》第一回合寫青埂峰下無才補天的頑石,被茫茫大士攜往紅塵的方式,便是“袖了”,即裝藏在衣袖里。中國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寬服大袖。袖子里縫有口袋,那個口袋開口的方向與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這樣,把銀子、書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雙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東東也不會掉出來。
正因為袖子經常裝錢財,所以才會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清貧嘛。還有些所謂“袖刃”、“袖箭”,即衣袖里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里所藏小件珍奇之物。古人衣袖不僅可藏裝小的物件,還可藏匿大的東西,如“竊符救趙”故事里,信陵君矯旨奪兵權殺晉鄙所用者,即“朱亥袖四十斤鐵豬”。
古人以衣袖的形態表情達意,頗具特色。以流傳至今的成語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離開表示不悅、生氣、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觀”,表不參與、不關心、中立之意;“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動。再如,以“挽袖”表躍躍欲試,引申為“摩拳擦掌”,此行動的貶義則為“捋袖揎拳”;以“聯袂”表示合作、同行之意。但聯袂之“聯”不是系、結之意,而是牽、扯、互搭衣袖之謂,因封建時代男女恪守授受不親,同性間亦無擁抱、握手之習慣。
古人還以衣袖的不同色狀,作喻指之用,如古詩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鐘”之“彩袖”,成語“紅袖添香”之“紅袖”,均是指代女性。用“長袖善舞”喻指善于經營,以“兩袖清風”比喻廉潔,皆形象、生動。更妙的是以“斷袖之癖”特指同性戀。此典出自《漢書·佞幸傳·董賢》,講哀帝劉欣與男寵董賢同寢,劉醒起,為不驚動董,遂將被董身所壓的衣袖割斷。古代以“垂衣拱手”之態,形容太平無事,無為而治。古籍《尚書·武成》中有“垂拱而天下治”的記述。垂拱,是垂衣拱手之省略,“垂衣”即衣袖下垂。
長袖善舞之典,因此句前是“多錢善賈”被喻為善于經營。但衣袖長,便于歌舞,卻也是事實。例如《楚辭·招魂》中狀鄭舞之容曰:“祍若交竽”。據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衽自有襟義,而亦有袖義。”“竽長四尺有余之樂器,長袖善舞,回轉相交,有若兩竽,若釋為襟則何由交乎!”。故而“衽若交竽”是言長袖舞時,如兩竽交往。
中國服飾文化是禮儀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服飾的美飾功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現為禮儀規范。所謂“禮儀之邦”與“衣冠之國”,正顯示了服飾與禮儀的密切關系。古代的衣袖也從側面反映了服飾與禮儀的一些情況。
譬如古時常見的行禮“斂衽”,《戰國策·楚策一》中有“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的記述。“斂衽”是整一整衣袖拜禮的動作,原是男女均行之禮,元代以后只稱女子禮拜為“斂衽”。古人的寬大袍袖,在禮儀中,有利于顯示莊嚴、穩重之態,還有禮節行使時規范的要求,這也是在特定場合(如朝拜、成婚、壽慶等)要換上有寬大袍袖的禮服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