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土洞簫,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文山地方縣志》記載:三眼土洞簫,即“三孔陶塤”,吹孔氣鳴樂器,為文山縣追栗街大興寨彝族特有樂器。彝語稱之為“底勞”。和流傳于春秋戰國時代的塤同屬一類,是古老的吹奏樂器。
據彝族老藝人張朝標講述,傳說一個彝族小伙在山上放牛無聊時隨意挖了點潮濕的泥土捏成土洞簫。古時彝家人做完農活后要吹會兒三眼土洞簫,累了一天聽聽優美動聽的聲音后特別解乏。從此,三眼土洞簫便成了彝家人心愛的樂器。每年開春時節,彝家人的田邊地頭便會響起悅耳動聽的土洞簫聲。
三眼土洞簫用當地黏性較好的灰白土、棕紅土、或黃土和水成泥,捏制成“腰粗、底平、嘴尖”的鴨梨狀土坯,頂端開一吹孔,腔體中部各開三個音孔,在蔭處晾曬而成。該樂器外形與古樂器塤相似。
塤是我國古代重要樂器之一。塤從一個音孔發展到三個音孔、五個音孔、六個音孔乃至八九個音孔,經歷了長達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吹塤為樂的場景,古代屢見不鮮。作為遠古時期農耕文化的祭祀遺風,今天的塤有失傳滅亡、瀕臨絕境的危險。
而三眼土洞簫延續了古塤的特點,音色古樸醇厚,聲音和諧,內容舒緩平和。結合當地彝族民間音樂演奏,別具一格,極富地方特色。而塤以“土洞蕭”的身份,在文山彝家山寨中完整地傳承了500多年,成為見證歷史滄桑和風雨歲月的“音樂活化石”。
古時,每年春耕前鏟草燒灰、修田埂時,人們邊便吹奏三眼土洞簫,入秋后漸息,有祝福五谷豐登的含義。而今已無任何禁忌,春節期間、舉辦喜事時都會吹奏土洞簫。2011年,在追栗街政府的扶持下,大興寨成立“老體協文藝隊”,文藝隊經常參加各類演出表演,“三眼土洞簫”由此得以很好的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