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一般講究的都是日日三餐,早一頓,中一頓,晚一頓,那古人一天吃幾頓飯呢?
在原始社會,人們靠采集和狩獵獲得食物,這種方法八分靠運氣,食物來源很不穩定。
食物豐富的時候,一天能吃好幾頓,要是運氣不好食物匱乏,一天也吃不上一頓。
進入農耕社會后,人們的食物來源相對穩定了,開始有了穩定的餐制。
但是,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
我國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記載了商朝時的一日兩餐制。
但是古時人們把一晝夜分成八個時段,分別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zè)、小食、小采、夕。
其中呢,“旦”表示的是起床時間,“夕”是睡覺時間,而“大食”和“小食”,對應的就是吃飯的時間段。
有學者分析,大食的時間應該是上午八點,小食的時間應該是下午四點。
這說的是,商朝時,古人的一日兩餐。
后來,中國人又將這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平均劃分為十二個時段。
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也經常聽到的“十二時辰計時法”了。
這時候的古人依舊是一日兩餐,時間跟之前也差不多,在上午7點到9點,還有下午的3點到5點。
這種從先秦時期形成的一日兩餐的傳統,一直到唐朝時才發生了變化。
唐朝時,一些士人和富裕階層,在上下午兩餐的中間,加了一頓點心。
這就是午飯的雛形,不過普通民眾依舊是一日兩餐。
到了宋朝,商品經濟活躍,城市空前繁榮。
有學者認為,一日三餐在宋朝應該是已經普及的。
到底普沒普及,我們今天的人說不太好。
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之前普遍多了,再加上宋朝夜市發達,一些宋朝人晚上還可以吃夜宵。
所以,他們說不定還會有一日四餐的情況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