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經堂坐落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南市街道安儒村安四村中央廣場北側,是祭祀安儒太、常兩房祖先的廳堂。
鋤經堂始建于明朝末葉,清朝太平天國戰亂中被焚毀。光緒十九年(1893),太、常公門下根據丁口攤派銀錢與工夫,在原址上新造,歷時13年,于光緒丙午(1906)竣工。
鋤經堂由前廳、后堂、前門堂、中天井等組成。前廳三開間,進深12米,橫寬14米,建筑面積168平方米。后堂名叫“太和堂”,進深12米,橫寬13.6米,面積163平方米。前門堂長6.8米,寬14米,占地95平方米。天井長6.2米,寬14米,占地87平方米。門口照壁造型優美,瑰麗巍峨,集磚雕、石雕、瓦雕于一體。照壁前有占地320平方米的廣場,兩座旗桿石墩分列于大門左右,平添了幾分恢宏與莊重。可惜“文化大革命”時被拆除。
鋤經堂坐西朝東,背枕獅子山頭,面朝村中稱為“五龍搶水”的合澗橋頭,剛好是村前后兩溪的匯合處,寓子孫后代丁財兩旺、文運昌盛。正門朝著天神殿尖雙峰之筆架山。村前溪路原來鋪有長石板芯,直通鄰村梨楓村,正對筆架,意為一根毛筆桿。門口有一個池塘,則是墨硯。大份塔、荷塘等幾個曬場頗像幾張鋪開的巨形紙張。
鋤經堂所用木材堅實粗碩,前后大步屋柱直徑均為54厘米,上面抬梁呈冬瓜狀。
堂內斗拱、梁檁、雀替、窗欞、門楣、牛腿等構件,雕飾著人物、鳥獸、花卉、山水等各類圖案。如廳前廊柱8只牛腿,中間4只特別精美華麗,精雕細鏤,空靈雋秀。前小步北面的雄獅口吐長舌,眼睛朝向母獅,腳踩鏤空繡球,兩只活潑可愛的小獅捧著繡球,呈后仰之勢。南邊的母獅則口吐短舌,雙眼深情地望著雄獅,溫柔地摟著一對小獅,呈歡快撒嬌狀。大獅小獅隱喻古代“太師”“少師”官職,寓意子孫后代身登榮華、位及顯貴。后小步兩只牛腿上雕刻著老壽星、麻姑、白鹿、靈芝仙草等,寄托著蔣氏家族福壽雙全的美好愿景。
牛腿上面的琴枋則雕刻著《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三英戰呂布”等生動故事。前大步楣梁上雕刻八仙。而廊柱一只牛腿雕刻著一只大象,旁邊有一位身著燕尾禮服、鼻子高隆的西洋客商,正與華人同樂,令人油然而生“四海同春”之遐思。
門、楣、梁的各個部位雕刻蓮花、蘭花、水仙花、琴棋書畫、漁樵耕讀等圖案。林中對弈、船上扶琴等圖案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精神訴求,是儒家文化的外化。為了讓后人知曉鋤經堂雕刻時間,雕花匠在前小步雄獅靠柱位置與眼睛齊平的牛腿上,刻有“光緒丙午”字樣。
鋤經堂內原有十多塊匾額,現僅存3塊。正中“鋤經堂”匾額,黑底金字,顏體榜書,每字面積為1.4平方米。“鋤經堂”字面意蘊深邃:鋤,種也,植也;經,四書五經也。儒家有春風種德、秋雨鋤經之說,意為此堂是攻讀經典、弘揚傳統文化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