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劍川石鐘寺又稱劍川石窟,因有一紫紅丹巖(丹霞地貌)形狀如倒扣石鐘而得名,位于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石寶山南部文峰。系南詔時期白族所創造的藝術瑰寶,也是云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好的石窟群,共有16窟浮雕造像139軀,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鐘山上有三十區石窟群,石鐘寺區八窟,獅子關區三窟,沙登村區六窟。三十區域共造像139尊。這些石像,均雕刻在紅砂石上。這些造像,以南詔國的發展歷史為主要內容,構造了一幅生動的南詔歷史畫卷。在南詔200多年的歷史中,功績特別顯著的3位王者在石窟中均有雕像。
石鐘寺第一號龕南詔王異牟尋議政圖 大理國末期
石鐘山石窟的139尊像中,除南詔歷史人物雕像外,還有釋迦牟尼、八大明王等佛教造像和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的樵夫、老翁、琴師、童子以及女性生殖器雕像,這些雕像,栩栩如生,充滿民間生活氣息。石窟群依山開鑿,宏偉壯觀,共有石鐘寺區、獅子關區和沙登箐區,計17窟,目前開放的只有8座。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的藝術瑰寶。
這一石窟群所具有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特別是那座中國唯一的女性生殖器(白族語叫阿盎白)雕塑,竟然出現在以佛像、王者像為主題的雕像群中,這引起了聯合國有關學者專家的極大關注。
在封建社會時期,為何要雕刻此物于佛像群中,引起了人們強烈的爭論,有人說此物是當初雕鑿不成功而隨意打成的;有人說是少數民族地區性崇拜的產物;’有人說是女性求子的崇拜物;有人說石鐘山的取名石不僅形如鐘,而且也像男性的生殖器,老天造了這陽性物,古人為尋求陰陽平衡,便人工造了這女性生殖器;也有人說這反映了人生生老病死的規律。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但不管怎樣說,“阿盎白”被白族婦女和白族群眾所崇拜則是鐵缽掙的事實。
石鐘寺第三號龕地藏 大理國時期
石鐘寺有石窟八所,題材有南詔王閣羅鳳與僧侶講經的場面,也有釋迦佛、阿難、迦葉及諸菩薩的弘法場景。其中長近十二米的第六窟規模最大,窟前檐有六根方形柱把窟面橫開間分隔成五個空間,方柱上下均雕出蓮花形紋飾,釋迦佛居中,左右是阿難、迦葉兩大弟子,再往外兩側分別是所謂“八大明王”。
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阿嵯耶觀音、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等。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各有個性。如同是觀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愁面觀音、甘露觀音、細腰觀音等等。另有3處印度僧人造像,形象大都深目高鼻,結發于頂,披袈裟,持拐杖,身旁往往帶一只狗。
明王信仰是阿叱力教的又一大特色。劍川石鐘山石窟寺區第三窟“明王堂”,就是一例。此窟中央雕佛及二弟子阿難、迦葉像,兩側分別雕有八大明王及多聞、廣目天王像。雕像右上角有墨書題記,從左至右分別是:“大圣東方六足尊明王”、“大圣東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南方無能勝明王”、“大圣西方馬頭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發明王”、“大圣北方步擲明王”、“大圣東北方不動明王”。兩側雕有多聞天王與廣目天王像。八大明王佛座之下,又雕有十八個動物浮雕。明王雕像均為三頭六臂,呈憤怒狀,手執劍、杵、等法。
石鐘寺第六號正中龕一佛二弟子 南詔末期至大理國初期
在劍川石窟“八大明王”中,有一尊極為珍貴的“大圣東方六足尊明王造像?!痹撌淘煜裼辛?;六足;六手,以水牛為座騎,面部三眼,頭戴骷髏冠,呈憤怒相。其手和足部有毒蛇盤繞,背光為火焰紋?!傲阕鹈魍酢眰魇罉O少而不被人們所認識。“六足尊明王”造像在全國范圍內只有劍川石窟的這一尊“大圣東方六足尊明王”這是保存在國內石窟造像中唯一的參照物。是云南“阿叱力”密宗佛教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唯一遺存。
明王的背面都有火焰紋的背光,火舌上卷,躍動靈活,配以明王強悍的體魄,形成威武嚴正的氣勢,和中間釋迦佛、諸弟子們的沉靜和善的神情適成強烈對比。唐密于唐會昌年間,在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中基本已消失。
而作為唐密所供奉的“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神祗,在云南劍川石窟和四川大足石窟中幸運地保留下來。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捧真身菩薩蓮座上所鏨刻的“八大明王”和云南劍川石窟的“八大明王”基本相同,充分顯現了唐代文化和宗教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